中国网2月5日讯 (记者 彭瑶)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必须重视“三农”问题,这也是农业大省多年来形成的共识。中国网记者梳理发现,在全国29个省市区召开的地方两会中,多省份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对“三农”工作进行布局: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力保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2020年7月23日,吉林省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资料图)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端牢中国人的饭碗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河南、吉林等产粮大省明确,要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十三五”期间,河南省新建高标准农田660万亩,粮食产量达1365亿斤,再创历史新高。今年,河南将启动实施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加快建设国家区域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库、国际玉米小麦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新建高标准农田750万亩,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

吉林省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水平。该省今年提出,粮食播种面积不少于8550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500万亩,围绕黑土地保护关键核心技术进行科技攻关,探索建立东部固土保肥、中部用养增肥、西部改良培肥等不同模式,精心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兴业富民 把就业机会和增值收益留在农村

产业兴才有农民富。各地继续加大政策支持,促进农业产业化,把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山东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山东省农业总产值达到10190.6亿元,成为中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超过万亿元的省份。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山东省将创建2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0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1000个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

湖北省把“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强省”作为今年重点工作之一,将推动粮油、蔬菜、畜禽等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培育100家细分行业领军龙头企业、1000家成长型龙头企业。扎实推进农产品品牌培育三年行动,支持潜江龙虾、黄冈蕲艾等区域公用品牌加快发展。支持荆门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10个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推动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转型升级。

2020年11月21日,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直坑村整修后的河道(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资料图)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打造宜居宜业新家园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多地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制定了加快推进村庄规划、整治人居环境、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服务功能等具体目标。

安徽省将提质建设农村公路3000公里,“快递进村”覆盖率达85%;完成农村改厕40万户以上,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1%和81%以上;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养老服务等资源向农村倾斜。

“十三五”时期,广东省实现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集中供水、无害化户厕、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全覆盖,新建改建“四好农村路”6.3万公里,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百兆光纤。今年,广东省还将开展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带建设工程;加快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盖;推进农村房屋安全隐患和地质灾害风险点排查整治;加快实施农村电商、乡村工匠、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

此外,浙江等省份提出,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做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抓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提升村集体经济。

声明:本稿图片经新华社授权使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