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中国价值
 

陈工:积极研发“智慧会展”,助力北京打造国家服务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

发布时间:2021-01-26 18:24:2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台馨遥 王安宁  |  责任编辑:卢小凡
分享到:

2021年1月14日,民建北京市委举行2021年北京两会媒体通气会。与会代表和委员简要介绍今年拟提交的个人建议和提案。

会上,北京市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文化委主任、北京歌华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工特别提出《关于推进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建议》。《建议》指出,支持北京打造国家服务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应更加注重营造良好的国际交往环境,提高北京国际影响力。

陈工提出六点建议:加大吸引国际权威组织落户北京的政策支持;引导有能力的企业积极研发以“数字+展示”为基础的“智慧会展”、“云策展”等平台;加强海外宣传,积极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等较易被世界各国文化广泛接受的价值理念,借助北京市官方在海外互联网媒体的宣传平台进行多种形式和多渠道的传播;北京应更加重视国际化环境营造,在全球新冠疫情未全面控制、外来人员减少的空档期,不停顿地加强软硬件建设;应利用好冬奥会筹办,以及北京市的文化活动平台和中央、市属文化企事业单位资源,以国际化设计语言,为主要文化旅游单位开发设计独具特色的文化衍生品;依托品牌项目,积极探索青少年国际文化交往新机制,助力北京打造国家服务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

2021年1月19日,中国网为此专访了陈工。

中国网:您认为北京在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和短板亟待解决?

陈工:在过去,我们走访了北京一些核心区的文化单位,感觉到特别是去年新冠疫情爆发的背景下,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确实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去年入境中国的国外游客大幅减少,入境客流量减少了99%。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提升中国的对外宣传和国际交往能力,就成为一个特别严峻的话题。

同时,我们发现,在很多文化机构或是一些文化旅游的目的地,相对来说,可以让国外游客带走的文化产品还是非常有限的,有特色的文化产品不是非常丰富。另外,面对疫情影响,国际交往环境也在发生变化,线上的一些文化传播的方式变得更为有效,而一部分线上的技术支持平台,应该说还是不能满足现在文化企业对外宣传、对外树立形象的需求,这些都是我们当下面临的主要难点和问题。

中国网:国内基于“云策展”的相关线上展览技术平台有哪些新的前沿动态?

陈工:应该说这次新冠疫情对于整体的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博业来说,是一个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剂。以前大家可能更重视的是现场体验,而对这种线上的体验需求还没有那么强烈。但是由于疫情的爆发,很多展馆都不能大面积地接待观众,特别是接待一些国外的观众,他们不能到现场,人员不能大面积的流动,所以,这些变化对于我们的数字化转型,对文博行业、艺术场馆的文化内容,文化展览的数字化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5G的发展,很多文化企业和机构都在研究5G、8K技术条件下的一些场景应用。中华世纪坛在两年前也启动了相应的云策展工作,但是这次疫情爆发之后,应该说对这一层面的工作也起到了一个加速的作用。

现在由于疫情的限制,线下交流变得有一些障碍。所以现在更多的是通过我们的技术平台,通过我们的云策展体系,把相应的需要展示的产品放在云端,在云上进行策展的沟通交流,进行策展方案的不断提升。经过云策展,我们拿出展览的一个策划,再经过不断打磨,形成一个好的展览形态。

中国网:“智慧会展”平台相对于线下展览的体验来说,除了让观众可以足不出户浏览线上展览外,还有哪些优势?能否就歌华做过的典型案例略作介绍?

陈工:线上展览是对线下展览的一种补充。比如说我们现在正在世纪坛举办的拉斐尔展览,也是因为疫情的影响,原作不能到中国来了。于是我们通过征集,汇总7个国家的36幅拉斐尔的作品,集中到北京,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呈现给公众。从效果上看,在细节上它比原作品更加清晰,更加能让观众近距离体验和感受作品。

所以在某些方面,比如说在艺术研究方面,这种数字化手段的呈现比原作有更突出的优势,因为它的清晰度非常高,有助于研究者对细节的研究。同时,对应地,我们也有在网上的数字化作品展示,观众可以在网上观看和研究这些高清的作品。应该说线上展览和智慧展览方面的工作,各个博物馆也都在全方面地铺开。世纪坛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当然更多地是配合世纪坛特有的文化资源。在世纪坛的世纪大厅有一幅记录着中国5000年历史文明的巨幅壁画,壁画上都是中国历朝历代的文化名人和重大历史事件。我们结合这幅壁画,做了中华千秋颂,相当于是一个云图的项目。项目结合壁画里头的人物和内容,把相应的历史背景和关联知识,包括历史器物、工具、背景、服饰、生活场景,方方面面都做了深度的开发。这对于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应该说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中国网:“智慧会展”、“云策展”近些年持续大热。您认为,目前在该领域是否出现了一些瓶颈?

陈工:现在从技术上说,是越来越成熟的。但是很多策展人都是文化人,对技术的了解相对来说还是有限,特别是我们做文化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感觉大家还是缺乏非常趁手的工具。

比如说像一些需要在云端去做的展览,包括现在受疫情影响,外国嘉宾到中国来有一些限制,还有我们的文化活动走出去,也受到一些限制。所以现在更多的是在网上的一些会议、论坛、展览,都是以数字化的方式来呈现的。但是很多文化企业和机构,从人力层面来说,对相应技术、设备的了解有一定限制。

所以从政府的角度,还是希望能够通过推出一些扶持政策来支持一些云策展和云会展的平台,扶持一些简单方便好用的技术,推荐给我们的文化人。歌华在5G、8K的技术应用方面也做了一些策划,包括在云策展方面,我们也在结合这届冬奥会的一些项目做策划,做一些尝试。同时,像我们现在举办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摄影周、中美创客大赛等项目上,其实今年我们都用了很多网上实时的国际对话沟通平台与国外进行连接,但总体来说,相关技术平台还是需要不断的改善。

中国网:针对青少年群体,未来您认为有哪些国际文化交往模式和领域还有待开发?

陈工:这几年我们尝试做的,像我们在摄影周项目里,有一个青少年的丝路大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青少年都可以来参与我们摄影周发起的摄影大赛活动,还有像中美创客大赛等,应该说对于促进各国青少年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促进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加深对中国的文化认同,起到了一个特别好的作用。

所以,我们感觉这种民间的文化交流活动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这次我提出的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提案,也是我们作为民建会员,向市政协提交的一个提案。这份提案应该说既结合了我们作为文化企业从业人员对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一个理解,也是我们作为民建北京市委文化委一直非常关注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相关难点热点问题的一个反应。我们也是希望每年都能够为市政协、为我们的国家提出很好的意见建议,以推动我们的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台馨遥/文 王安宁/摄)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