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共同发布《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0)》。蓝皮书重点围绕京津冀“区域协同治理”这一主题展开。报告显示,近年来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推进,体现出很多新特征。
整体上,京津冀区域产业分工更趋合理,产业差异化程度及协同化程度明显提升,特别是京津、京冀的区域分工程度提升幅度较大,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产业协同化程度不断提高。
京津、京保石、京唐秦的交通联系度相对较强,“三轴”发展具有较好的交通互联基础。蓝皮书分析指出,北京、天津、石家庄仍是京津冀地区的关键枢纽,保定、唐山、邯郸为区域性关键节点城市。2020年1-2月,在交通联系总量排名靠前的城市中,北京的交通联系总量为627.15,石家庄的交通联系总量为486.60,天津的交通联系总量为447.74,保定的交通联系总量为334.66。2019-2020年,交通联系度排名上升较为显著的有京张(上升27位)、廊秦(上升14位)、廊张(上升11位)、廊承(上升11位),京张高铁的开通有效加强了北京与张家口的联系强度,廊坊与京津冀北部地区的联系度也显著提升。
京津冀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明显等级特征的协同创新网络,创新网络的凝聚力有所提升。从关键节点看,京津两地是促进该网络各节点产生关联的核心所在,石保廊是重要节点。2017年京津冀协同创新网络的凝聚力指数为0.6760,较2011年(0.6700)有所提高。产业结构差异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京津冀协同创新网络的优化,京津冀可充分运用各地在产业结构上存在的差异性,基于产业链开展创新合作,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发展。
京津冀公共服务水平总体提升,各城市有待提升的领域各具差异。2010-2017年,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普遍提升,2017年综合得分排名依次为: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邯郸、唐山、秦皇岛、沧州、张家口、邢台、廊坊、承德、衡水。近年,京津冀三地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虽有所扩大,但差距增速整体降低,差距扩大的速度由3.98%降至3.41%,协同发展成效显现。
在京津冀区域协同治理稳步推进的同时,报告提出当前依存在六方面短板:区域协作网络综合密度不高,跨区域地方政府协作程度亟待加强;虽都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作为各自的主导产业,但未能形成基于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分工;冀北、冀中南地区交通联系不足,局部拥堵仍相对严重,京津两地,衡水、沧州、唐山、秦皇岛的高速公路拥堵治理面临较大挑战;环境治理成效对比长三角等地区仍待加强,京津冀城市的空气优良天数虽然有所提升,但超标天数比例仍接近50%,PM2.5、PM10仍为主要的污染物,区域跨界治理以中央补偿为主,地方省际横向补偿基金不足且多以项目形式出现,缺乏稳定的长效机制;河北尚未形成基于产业链布局的创新链,产业链接不足,尤其是与京津的产业未能形成良性互动,导致创新链存在“断链”现象,也导致河北对北京的技术承接严重不足;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总体呈扩大态势,供给模式单一。需要建立公共服务多元主体供给模式,整合教育、公共设施等不同领域的市场力量,利用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源,丰富公共服务配给模式,辅助政府实现公共职能,满足人民的多样化需求。(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陈之殷)
责任编辑 杨雪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