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第十六届“北京-东京论坛”数字经济分论坛现场。中国网记者 林伊人 摄
中国网12月1日讯 (记者 林伊人)11月30日至12月1日,第十六届“北京-东京论坛”首次以在线形式在北京、东京两地举行,论坛主题为“疫情后的国际秩序与中日两国的作用”。
在1日下午举行的数字经济分论坛上,参会嘉宾就“未来数字科技格局及中日技术合作”展开研讨。参会嘉宾一致认为,在未来数字经济发展中,中日双方应加强交流与合作,也要规范数据使用和管理。
近三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27万亿元,2018年达到31.2万亿元,2019年达到35.8万亿元,占中国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科技日报社副社长房汉廷表示,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数据的资本化,中国的数据化资本大约有9万亿元,相当于中国2019年GDP总量的10%,中国资本保有量的5%。
中国从事数字经济的厂商、企业、民众,使用的终端包含大量日本厂商提供的设备和基础元器件。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全球政府事务总裁徐智煜也表示,中日企业存在优势互补关系。在华为旗舰手机P40的1800多个元器件里,日本企业提供了超过80%。
徐智煜表示,数字经济在2025年会占到全球经济的25%左右,数字经济排名前五的国家,数字经济规模已经占到47个经济体经济总量的78.1%。徐智煜认为,在数字经济发展中,中日企业应坚持开放合作,中方尊重数字主权,愿与日方在数字经济的产业环境和创新人才方面开展合作。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松表示,中日双方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物联网、区块链,包括未来3D打印和机器人等领域的数字技术合作方面是互补的。刘松认为,中日双方应共同帮助亚洲这个未来十年最重要的数字经济的活跃地,实现快速增长。
腾讯云商务副总裁赵剑南表示,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有的线下培训机构因为无法复课而倒闭,有的零售、餐饮企业因为线下营业受阻,销售额大跌,但也有企业受益于数字化变革,快速走出了困境。数字技术像经济、社会运行的“韧带”, 通过“高韧性”缓解“硬冲击”,为产业“V型反弹”蓄力。
赵剑南认为,产业互联网的目的在于降本增效,向“数字”要“效率”,是产业重塑的必然选择。数字化让目标变得可度量,可度量就可不断优化,结果是提高生产制造、供需匹配、维保服务的效率,最终可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日立制作所常务董事、首席技术官铃木教洋表示,使用数据创造新的价值时,需要对数据进行管理,希望在平衡个人信息保护和公共性上和中国开展合作。
株式会社Future董事山冈浩巳认为,民间要通过自助努力确立有关数据的规范,要有多个主体共同监管数据的使用,以此持续地去获得数据所有人的长期信任。
株式会社东芝高级常务董事、数字业务最高负责人岛田太郎认为,RCEP的签署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框架下,中日之间具体在哪些方面可以开展数据合作,需要不断交流,“不要让我们之间的门关起来,而是要让我们开放的门变得越来越大。”岛田太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