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国新办就知识产权助力精准扶贫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网记者 郑亮 摄

中国网11月26日讯(记者 林伊人)11月26日,国新办就知识产权助力精准扶贫举行新闻发布会。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甘绍宁表示,国家知识产权局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独特优势助力精准扶贫,通过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建设的51家在华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还专门面向中西部地区开展“专利信息对接精准扶贫”等项目,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同时,结合农业产业的特点,综合运用地理标志商标培育、地理标志产品认定等知识产权工作,指导各地切实推进“培育一个品牌,做强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截至今年10月底,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385个,累计注册地理标志商标5935件,核准专用标志使用企业9224家,建设24个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涵盖所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及“三区三州”。

甘绍宁表示,2019年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四省藏区等贫困地区开展实施21个国家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目前已累计直接投入引导资金逾1000万元,覆盖17个中西部省份的43个国家级贫困县,涉及大同黄花等32件地理标志。当地政府已配套投入超过1.2亿元,涉及地理标志产业产值逾210亿元,相关产品加工、商业物流、旅游业等产值40亿元,有效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带动从业贫困人口超过60万人。

甘绍宁表示,据统计,在目前已经全部脱贫摘帽的832个贫困县中,超过6成的地方都拥有地理标志。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的相关产值已经突破了1万亿元,发展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已经成为各地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实施精准脱贫的一条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