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荆州11月14日讯(记者 严星 通讯员 车荣华)11月12日,“共舞长江经济带——看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湖北站采访团首站来到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不仅栖息着中国三分之一的麋鹿,也是世界上首个让麋鹿成功重返自然的地方。保护区一篇翠绿,丰富茂盛的植物群落,以及大批的水鸟,构成了自然的美丽画卷。目前,保护区里的麋鹿数量已由1993年后从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相继引入的三批94头,发展到目前的1600余头,建成了江北杨波坦、兔儿洲及江南三合垸、湖南洞庭湖四个野生种群,拥有世界最大的麋鹿自然野化种群。

在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网箱中的豚宝宝、豚爸爸出水时发出“噗啊~啪”的声音。豚宝宝的姐姐江豚贝贝今夏进入青春期,已被软释放至天鹅洲故道自然水域,以促使其参与种群繁殖。根据年度监测数据和种群动态评估,经过30多年不断努力,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种群已发展到约80头的规模。近年来,随着保护区湿地环境日益改善,长江石首江滩边还发现了数10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

这,只是石首市推进“长江大保护”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市深入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精神,铁腕重拳抓治理,“六治并行”护生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书写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石首作为。

节节退让,把生态湿地还给美丽长江

踏进石首市天鹅洲长江故道这块神秘的土地,麋鹿的蹄印清晰可见。路上不时有野鸡穿过,一点也不怯人。

这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也印证了石首良好的生态环境。

人给鹿让地,一让8000亩。前不久,石首人民为麋鹿、为长江生态作出的巨大让步成为全省“长江大保护”的一段佳话。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奔腾。(石首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面对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石首广大党员干部坚定政治站位,主动担当作为。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协调会,研究制定缓冲区土地征收划拨方案。各有关乡镇办区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与土地权属相关单位、农民、私人承包主协商补偿方案,争取早日达成补偿协议。尽管牺牲巨大,但得益于周密细致的思想动员和周边群众环保意识的提高,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新增8000亩土地的征地工作得以有条不紊推进。

不仅如此,石首长江拆围行动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在马达的轰鸣声中,石首渔家旺合作社65岁的女渔民王大幺驾驶机船,拖着自家网箱缓缓驶向码头,从网箱上拆卸下来的浮筒、渔网早已在岸边堆成了小山。

长期以来,王大幺和13户渔民成立的渔家旺合作社及长江明珠食品有限公司刘某等利用水域内的生态资源优势,建设网箱近2000口,专门养殖石首鮰鱼等水产品,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石首特产笔架鱼肚充当原料基地。但由于养殖密度较大,导致水质受到较大影响,水域内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

为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精神,保护好笔架湾水域生态环境,石首市决定对笔架湾水域内所有养殖网箱进行拆除。

王大幺感言:“尽管心疼,但为了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保护好长江生态环境,牺牲再大也认了!”

杨波坦故道是中央环保督办件和环保自查问题整改区域。石首克服重重困难,采取了广泛宣传、发放通告、开展座谈、入户谈判等举措,并启动了法律程序,在2017年11月全面完成杨波坦故道拆围整治工作,并于12月初顺利通过湖北省、荆州市组织的专班验收。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顶层设计绘就保护蓝图

“一江贯东西,两河穿南北,版图分五块,四面皆环水。”形象勾勒出了石首的地理概貌,也赋予了石首特有的湿地水乡气质。

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的荆江横贯石首全境长达90多公里,加上45个大小湖泊点缀其间、库沟港堰塘星罗棋布,共同构成了“水韵石首”。

石首水资源丰富,但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生态频频亮起“红灯”,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守着河湖没水吃”。

位于石首的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豚在这里得到了良好保护。(石首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必须维护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生态利益,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关切。”石首市委书记石必成话语铿锵。

只有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才能协调各方力量,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解决好河湖管理保护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石首市委第一时间出台《石首市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制定《石首市实施河长制工作方案》,明确市级河湖长20人,乡镇级河湖长158人。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召开全面推进河湖长工作会议,分别到担任河湖长的长江石首段、藕池河巡查,并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要求石首市、乡镇两级河湖长全面进岗到位、履职尽责。

至此,石首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任务清单正式划定,三级河湖长全部到位,正式履新。

铁腕重拳抓治理,“六治并行”护生态

前不久,长江石首段烟雨蒙蒙,一艘盗砂船借着水雾掩护,准备偷偷溜到石首新厂江段盗砂。

突然,守候多时的石首水政、公安、海事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组现身,迅速登船检查,认定为“三无”采砂船。随后,在石首长江海事码头,执法组现场拆解了该“三无”采砂船的采砂泵、输砂管等。

这次行动,是石首“六治并行”护生态的一个缩影。河湖长,不仅是职务,更是责任,绝不能只挂在墙上,留在纸上。石首深入开展“六治并行”雷霆行动,坚决整治非法码头、治理污水、打击非法采砂、整治垃圾堆场、拆除违法建筑、整治“绿损”,打出了石首共抓长江大保护的决心与气势。

受暴利驱使,过去,石首长江岸线一些小、多、散、乱的非法码头“野蛮生长”。

2017年以来,石首市委、市政府成立以市长为指挥长,公安、监察、环保、城管、交通、河道、水利、海事、长航公安、港航等部门组成的非法砂石码头治理工作指挥部,实行集中办公、挂图作战。

随即,一场长江岸线非法码头专项整治行动以雷霆之势在石首展开。

2017年9月20日,随着最后3处砂石码头完成复绿,石首长江岸线39处砂石码头已经全部关闭并完成绿色植被覆盖,昔日满目疮痍的长江岸线逐步恢复生机。

收回承包经营权,44个湖泊全部回归自然

一泓清水,几弯小河,都曾是人们安放乡愁的地方。

今年初,68岁的陈爹得知家乡石首收回了市里湖泊的承包经营权,44个湖泊全部回归自然,便再也不顾儿女的劝说,回到老家上津湖畔一个人生活,钓鱼、喝茶、看报、发微信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位于石首的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丁泽良从渔民变身为江豚饲养员。(中国网记者 严星/摄)

石首市水利局负责人介绍,石首版图面积1427平方公里,现有湖泊44个,面积90.74平方公里。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石首境内湖泊的经营权开始对外发包从事渔业养殖。”为追求产量,很多承包主投肥、投粪过度养殖,导致湖泊水质持续恶化,湖泊的生态功能开始丧失,保护和治理迫在眉睫。石首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

石首市意识到,湖泊之所以治不好,根子在于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湖泊的生态功能必须摆在首位,经济效益必须服从于生态效益。

2015年,石首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湖泊保护行动方案(2015—2017年)》。

2016年,石首市完成拆坝还湖784.5亩。

2017年至今,石首市成功收回全市44个湖泊承包经营权。

2017年1月石首出台《湖泊退出承包经营实施方案》,要求做到“三个一律”:一律停止生产性投入;一律无条件终止发包承包、收回经营权;一律无条件实行人放天养、清水养鱼,恢复生态养殖环境。

提前终止合同,不仅要损失每年800多万元的承包费,还要拿出重金对承包主进行补偿。石首意志坚决,强力推进。据统计,石首市、乡两级政府共掏出了3000多万元补偿款。

45个湖泊回归自然后,不让一粒肥料入水,真正实现了人放天养、清水养鱼。经过休养生息,湖泊水质明显好转,水草长起来了,螺蚌又出现了,水鸟飞回来了……

生态优先,红线不可触碰,在此前提下兼顾经济效益,成效斐然。石首治湖经验引发关注,多地来此学习取经。

打造水清地绿天蓝生态廊道

近日,一场小雨过后,位于石首中心城区的20多处街头小游园“绿肥红瘦”,市民在此散步、赏花、看景,格外惬意。

近年来,石首以水资源保护为核心,建水清、地绿、天蓝的生态廊道,让老百姓享受到长江大保护带来的生态红利。

“很难想象,几年前这些游园有的是高墙围住的机关院落,有的是残破的违章建筑。”爱好摄影的熊丰见证了变迁。

变化的背后,彰显着石首市绿色发展的新思路。

几年来,石首投入8亿多元改善城市环境、修复城市生态,推动了一系列工程。

从爱国园等16座街头游园,到顺势巧建的陈家湖公园,再到连三山于一体的南岳山、笔架山、马鞍山公园,石首提升城市品质一路疾行。2017年底,石首荣膺“国家园林城市”。

如今,行走在石首街头,市民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这份自信来源于城市生态的大变化,来源于家门口便可检验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