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1月12日讯(记者 严星)近年来,重庆实施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宝顶山大佛湾卧佛水害综合治理等工程,成效显著。11月11日下午,“共舞长江经济带——看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重庆大足石刻景区,探访这里的文物保护工作。

重庆大足石刻造像。(中国网记者 严星/摄

重庆大足石刻造像始建于初唐,兴盛于两宋,历时千余载,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1999年,大足石刻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中国网记者 严星/摄

位于宝顶山石刻区大佛湾南崖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集雕刻、彩绘、贴金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既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古代艺术精品,又具有独特的宗教功能。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区发生特大地震,本已百病缠身的千手观音更加岌岌可危。

勘查显示,千手观音造像有283只手臂或手指存在不同程度残缺,残缺点403处,残缺手数占总手数的34%;法器存在37处残缺,区域共有约3处残缺,造像共有约11处残缺;断裂/裂隙90处,手部53处,法器24处,区域约有13处。

2008年,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启动前期研究工作,2011年初完成方案设计通过专家评审,同年4月国家文物局批复正式启动,2015年6月顺利竣工通过验收。

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中心主任陈卉丽介绍情况。(中国网记者 严星/摄

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中心主任陈卉丽作为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石质修复组组长,承担着修复工程中重要的石质本体修复。

千手观音局部修复前后对比。(大足石刻研究院供图

千手观音抢救性保护现场。 (大足石刻研究院供图)

陈卉丽说,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没有国内外经验可借鉴。针对造像石质、贴金、彩绘出现的34种病害,她和团队历时8年攻坚克难,以充分认识文物价值为基础、以尊重文物保护原则为指导,掌握高温高湿气候条件、凝结水、可溶盐等环境因素的时空分布规律,研发新型保护材料,组织微环境监测、微生物病害处理、三维扫描与虚拟修复、X探伤等多学科技术力量,顺利完成了造像的保护修复工作,使历经800年风雨侵蚀的千手观音“金光再现”。

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开创了我国大型不可移动文物修复的先河,确立了我国石质文物科技保护的新标杆,被评为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但石刻文物的保护,是世界性难题,它们不会因一次修复而终身无忧。

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介绍情况。(中国网记者 严星/摄

“岩体稳定性需要长期监测和治理,守护文物安全是我们的首要工作,这就需要建立起保护网络。”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文博研究馆员黎方银介绍,目前,该研究院建立了现代化安全监测防范系统——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

据介绍,该平台监测内容涉及18大类70项,包含监测管理、数据管理、监测预警、领导桌面、分析评估、档案管理、运维管理7个功能模块,通过各模块交互操作,可以实现对石刻监测数据、预警信息、监测报告以及档案数据的统一管理,实现了大足石刻重点保护单位的监测预警全覆盖。“让大足石刻监测工作实现从早期的人工记录到现在自动化监测的跨跃,为大足石刻保护和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黎方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