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新中国统计教育70年:回顾与展望暨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网记者 张艳玲 摄

中国网10月24日讯(记者 张艳玲)24日,新中国统计教育70年:回顾与展望暨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旨在探讨统计学科建设方向,推进统计学科教育持续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宁吉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国际统计学会候任主席、密歇根大学统计系教授何旭铭,北京大学统计科学中心主任姚方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五个学系揭牌。中国网记者 张艳玲 摄

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经济社会统计系、数理统计系、风险管理与精算系、生物统计与流行病学系、数据科学与大数据统计系五个学系举行揭牌仪式,全面开启统计学科建设新篇章。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科自1950年创建以来,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统计人才,为统计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科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最早设立经济学科统计专业和统计系的院校,也是全国唯一的统计学科博士点。

宁吉喆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统计工作,强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部署完善统计体制,强化统计造假责任追究,构建统计督察机制,为加强统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统计真实性和质量提供重要保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为统计学科发展提供机遇,加快推进统计工作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成为业界共识。

宁吉喆指出,统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有可为,统计改革创新蓄势待发。希望高校统计专家聚焦统计改革实践突出问题,加强统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开展统计理论、制度方法、组织治理等方面探索创新,为破解统计难题、推动统计事业发展出实招、献实策、尽实力,为保证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全面作出新贡献。

刘伟表示,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科创建70年来,已成长为引领学科发展的骑手,已发展为培养统计人才的重镇,已建设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智库。希望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科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提高服务社会水平,积极迎接数据科学大发展下的机遇与挑战,勇立时代潮头,引领国内统计科学进步,与各界同仁一起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何旭铭表示,中国统计学经过70年的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让身在海外的统计人士感到骄傲。中国统计学科正面临着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当代统计研究和人才培养必须扎根科学、夯实基础、面向世界,新一代的统计工作者必须与其他领域的学者共同努力,以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使命。展望未来,中国统计学界要以更加稳健、积极的步伐走向国际,努力从世界统计学领域的参与者转变为引领者。

姚方表示,近年来,随着数据科学的发展,数据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已上升到国家战略。传统统计学作为数据科学的基石,亟待主动拥抱、深度融入大数据时代。姚方认为,国内统计学科需要走出传统统计学的舒适空间,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人才梯队、改革评价体制、提升社会影响,推动和运用统计学解决关系国家战略、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袁卫作了“新中国统计学科七十年大事记”主题报告。他全面回顾了自1950年国家新办统计学专业以来,国内统计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立足本土、走向国际的发展过程,讲述了一代代统计人扎实深耕、开拓创新、不断改进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的奋斗历程。他指出,中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统计学科全面布局,已经成为统计教育大国。未来,中国统计学科将在人才培养、科研质量、学科总体水平等多方面继续向着世界强国的方向迈进。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计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郭建华作“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科的发展”主题报告。他指出,大数据对学术领域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呼吁各高校统计学科保持特色、聚焦主流、加强实践、多元包容,主动积极地拥抱大数据时代。

教育部高校统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教授房祥忠以“统计学本科教育回顾与展望”为主题,全面介绍了国内统计学本科人才培养的规模、分布情况与发展趋势,并提出增加专业设置、跨领域开展统计教育、持续优化培养模式等发展建议。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彦云围绕“应用统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介绍了教指委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学术竞赛等方面的工作,并分析了应用统计教育未来改革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