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在北京举行《高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指南》发布会。中国网记者 张艳玲 摄 

中国网9月25日讯(记者 张艳玲)我国目前有2600多所普通高等学校,3800多万在校大学生,近250万教职工。高校师生众多,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情况复杂。各地高校在防控中纷纷进行积极探索,总结出很多值得推广的经验。


24日,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在北京发布《高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了高校重点区域、重要节点的日常防护、突发状况应急处理等方面常态化防控措施。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李宗浩表示,指南引导高校科学规范地开展疫情常态化防控,有利于降低高校师生感染风险、保护师生身心健康。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保险分会秘书长尹少清指出,指南是借鉴各地高校疫情防控中好的经验做法并将其固化下来,指南中的很多措施都有很多高校在疫情防控中实践的影子。

北方工业大学科技处处长史运涛表示,指南出台很及时,把各地高校疫情防控中的好做法推广,指导意义强,有利于全国高校安全有效地进行常态化疫情防控,维护全国高校师生健康。

记者注意到,指南提出各高校要建立与疫情常态化防控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组建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或党委书记任组长,各学院院长、校医院负责人、班主任及班级辅导员为组员。搭建学校、学院、系部、班级四级防控体系。

指南特别指出,高校要做好校门、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宿舍、食堂、操场、报告厅、影剧院等重点区域防控,限制人流,测温进入,常通风、消毒。垃圾做好分类并及时清运。在开学前和开学返校等重要时间节点精准施策,做好防控。

指南称,高校可根据需要关闭部分校门或调整校门开放时段,寄宿制学校和具备条件的高校宜实行封闭式管理。校门增加安保人员,配备消毒、测温设备,入校要戴口罩、查健康码。同时,车辆和来访人员要登记准入,严控家长和外来人员入校。本校师生、员工凭有效证件出入,并自觉测温。学生报到后,非允许不离校,确需外出,向相关人员请假,并在外出期间做好个人防护。

指南建议,教室采取分片错时上下课,课间分区域分散活动,电梯间、楼道、卫生间等每日至少消毒2次,楼梯扶手、门把手、门禁和电梯按钮等增加消毒频次;学生宿舍严禁访客出入,进出宿舍查证件、测体温,宿舍区域常消毒;食堂分时段就餐,分散用餐,就餐距离保持1米以上或餐桌进行物理隔离。每日对后厨、就餐场所、厨房用品、餐具等清洗消毒。

教职员工、学生出现发热、呼吸道感染等症状,立即报告学校院系和校医院,并到定点医院检测核酸。教职员工有症状立即停止入校,学生在宿舍静养,症状消失48小时后方可入校、上课。

指南特别提出,高校人员若出现疑似或确诊病例,要及时送往指定医院就诊。封锁确诊、疑似病例活动区域,封闭病例所在楼宇,严禁人员出入,排查密切接触者,做好活动区域、楼宇消毒工作。引导师生消除恐慌情绪,提升防控意识。密切接触者要每次测温两次,并上报。确诊、疑似病例治愈后,隔离观察无异常后再复工、复学。

指南还提出,对全校师生、辅导员、测温人员、安检人员、医疗急救人员等进行公共安全、个人防护、环境消毒、垃圾处理、防控信息化科技设备使用、防疫政策等方面培训,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