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9月15日讯(记者 林伊人)9月15日,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中、英文版)》(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出席发布会并致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主持会议。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致辞。中国网记者 马旷 摄

高岸明在致辞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工作。新冠疫情的全球暴发,在暴露出世界各国公共卫生体系不足、全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短板的同时,也为各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提出了新的课题。目前,作为率先走出疫情的大国,中国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克时艰,为全球抗疫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认可。但也不能忽视一些西方国家借疫情之机,恶意诋毁中国形象,将疫情政治化、把病毒标签化。着眼后疫情时代的国家形象调查与研究工作,高岸明建议,应进一步精准定位新时代的国家形象,鼓励国内专业机构开展自主民意调查,将民意调查纳入中外智库合作的新领域。

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发言。中国网记者 马旷 摄

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表示,国家形象调查非常重要,“不知己,很难知彼”。中国网参考《报告》的基础数据、基础资源,结合海外受众的关注点,有针对性地“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国家行为和国民行为,包括历史和文化,共同塑造了中国形象。中国网将这些中国形象转化为中国故事,更好地传播出去。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对《报告》进行介绍。中国网记者 马旷 摄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介绍,本次调查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当研院实施的第二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是该院第7次进行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也是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之前开展的最新一期调查。本次调查在全球22个国家同步展开,受访者达11000人。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发言。中国网记者 马旷 摄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表示,在今年新冠疫情期间,中国的抗疫精神不仅取得国内的共识,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西方媒体争相报道中国抗疫经验,西方学者寻找中国抗疫成功的“密码”。后疫情时期的任务是进一步将当代中国形象传播出去。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发言。中国网记者 马旷 摄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认为,在今年“百年未有之疫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后,《报告》要着眼于“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对中国外宣战略提供决策参考,在国际学术界凭借产品获得影响力,更好地发挥其价值。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李怀亮发言。中国网记者 马旷 摄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李怀亮表示,经历了今年的疫情和国际局势的变化,中国的发展证明了中国国家形象不是国际舆论可以改变的、更不是西方国家的势力可以遏制的。在世界经济遇到危机时,中国经济给世界经济“托住了底”,在未来可预期的时间内,中国经济将对世界经济有非常大的贡献。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发言。中国网记者 马旷 摄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对《报告》的实践价值和学术价值进行了解读。姜飞肯定了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通过收集和发布一手数据,在国际传播领域占领舆论阵地的重要性,并对2020年的调查问卷设计提出了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彪发言。中国网记者 马旷 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彪表示,中国国家形象不仅需要强调大国形象,也要强调个体认知。针对未来的调查,李彪建议关注特殊群体和特殊地区,加强综合指数的开发,在数据使用上多做一些交叉数据和时间序列上的分析。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中国网记者 马旷 摄

与以往相比,《报告》新增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中国国家形象评价等热点话题,涵盖了对中国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领域国际形象的调查,更加立体、全面地呈现出国际社会对2019年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

《报告》显示,中国整体形象好感度继续上升。2019年,海外受访民众对中国的整体印象为6.3分,较2018年提升0.1分。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形象好感度较高,达7.2分,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各领域表现认可度均获提升,全球治理表现亮眼。2019年,中国在科技、经济、文化、安全、政治、生态等各领域参与全球治理表现的认可度均获提升,其中文化、安全领域认可度上升4个百分点,其他各领域均上升3个百分点。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中,海外受访者最为认可的三个领域为:科技、经济和文化。经济与科技并肩成为海外受访者最期待中国发挥更大作用的领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国家形象不断提升的观点备受肯定。63%的海外受访民众认为中国国家形象在过去70年整体上不断上升,其中发展中国家受访者持此观点的比例高达80%。六成以上的海外受访者认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成就,其中有高达77%的发展中国家民众认为中国70年来的发展是成功的。

中国“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形象备受期待。海外受访民众认为,未来五到十年,中国应重点塑造和展示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形象、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大国形象和全球性的负责任大国形象。相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受访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期待值更高。

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获高度认同。在认知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的海外受访者中,超七成认可中国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鉴主张对个人、国家和全球治理带来的积极意义。了解“文明交流互鉴”的受访者认为此主张“有助于应对当前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助于构建和平安宁、共同繁荣、开放融通的美好世界”。

共建“一带一路”获得更多海外认知与了解。海外民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度逐年提升,是海外认知度最高的中国理念和主张,2019年23%的海外受访者了解该倡议,同比上升3%。在对“一带一路”有所了解的海外受访者中,四成以上的人认为共建“一带一路”“有助于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和“有助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贸易合作”,是“有广阔前景的全球性公共产品”。海外受访者最为期待“一带一路”在贸易畅通和设施联通方面发挥更大影响和作用。

中国科技创新能力认可度持续提升,科技发明的文化代表性得到提升。68%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强,在发展中国家受访者中的认可度超过八成。在受访者认知中国科技成就的具体领域中,高铁依然认知度最高。海外受访者认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仍是中餐、中医药和武术。与2018年相比,受访者认为中国的科技发明代表中国文化的占比增加3个百分点,达到21%。

中餐、中医药等中国文化享有较高海外美誉度。高达80%的海外受访者体验过中国饮食文化,体验后对中国饮食文化有较好印象的超过八成,年轻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评价好于年长人群。在接触或体验过中医药文化的受访者中,高达81%的受访者对中医药文化持有好印象。

据悉,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等机构打造的中国国家形象调查平台,自2012年起连续开展中国国家形象调查工作,是国内首个定期、持续发布大型中国国家形象调研报告的自主调研平台,受到政府部门和国内外业界、学界、媒体界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