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中国价值
 

中国发布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300亿立方米 惠及6000万人(   / 1 )

发布时间:2020-06-04 08:52:0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张艳玲  |  责任编辑:魏婧
分享到:

中线工程向白河生态补水。水利部供图

中国网6月4日讯(记者 张艳玲)6月3日,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淇县三里屯分水口门120公里外,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固城乡刘张庄村52岁的姜英霞早早起来,打开水龙头,接满一锅水,点燃液化气灶,为3岁的小孙女熬上最爱喝的小米粥。受益于“丹江水润清丰”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清丰全县群众72万人喝上了南水北调水。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截至2020年6月3日,丹江口水库经陶岔渠首入总干渠水量达到300亿立方米。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到“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管理、同经营、同服务”的姜英霞是沿线6000万受益群众的一个缩影。

丹江口水库生态美景。水利部供图

500万人告别饮高氟水、苦咸水历史

喝上好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好水来自水源区的生态保护。水源区43个县和重点乡镇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相关地区关停规模以上污染严重的企业超过500家,叫停和否决了300多个新上项目,建设库周生态隔离带,清理网箱养殖,入库污染物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中线工程沿线省(市)在中线总干渠两侧分别划定了一级水源保护区和二级水源保护区,对保障饮用水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中线工程沿线省市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农民饮用上南水成为新的时尚。中线工程通水五年多来,丹江口水库和中线干线供水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及以上。河北省黑龙港流域500多万人告别了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沿线群众饮水质量显著改善,北京市自来水硬度由过去的380毫克/升降至130毫克/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 水利部供图

生态补水40亿立方米 形成1200多公里生态景观带

300亿立方米南水里,有40亿立方米为生态水。南水北调工程既是战略工程、民生工程,也是生态工程,南水不仅改善修复了受水区水生态环境,增加了受水区生产生活供水量,还大大缓解了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挤占农业用水、超采地下水的局面。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南水北调工程新的历史使命。自2017年起,中线工程已连续4年利用丹江口水库汛期弃水及供水计划内水量向沿线受水区40余条河道生态补水,累计补水近40亿立方米。沿线受水区通过水资源置换,压采地下水,促进了区域地下水水位的明显回升。

生态补水后,北京、河北、河南、天津部分河流水量增加,城市地表水质改善。中线工程还带动了沿线生态带的建设。目前,中线工程沿线形成了一条1200多公里长、几十米至数百米宽的生态景观带。

中线工程肖楼分水口向沿线河流生态补水。水利部供图

安全输水2000天 北方大中城市基本摆脱缺水制约

截至6月3日,中线工程已经安全输水2000天。这2000天,南水北调人以水滴石穿的耐心,如履薄冰,确保运行安全,从根本上改变了受水区供水格局,从原规划的补充水源逐步成为沿线城市生活用水的主力水源。

北京城市用水量75%以上为南水,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由1.0提升至1.2;天津14个行政区居民用上了南水,南水成为天津供水新的生命线;河南有13个城市受益,其中多个城市主城区100%使用南水;河北有9个城市受益。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带动了沿线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通水五年多来,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北方大中城市基本摆脱缺水制约,有力保障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

千里生态走廊——卫辉段渠道两岸绿化带。水利部供图

受水区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南水。沿线省市实行区域内用水总量控制,加强用水定额管理,带动发展高效节水行业,淘汰限制高耗水、高污染行业,提高了用水效率和效益,关停并转一大批污染企业,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通过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和加强宣传,提升人们的节约用水意识。

作为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100多个县市的生命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更是企业复工复产的重要保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多措并举保障了沿线6000万受水区群众的用水安全。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