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赵国祥

中国网5月24日讯(记者苏向东)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赵国祥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心理援助体系,是提升突发事件治理能力、建设平安中国和健康中国的重要措施。然而,当前突发公共事件心理援助体系的法律法规保障不够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专业人才力量较为薄弱,工作内涵质量需要提高,相关部门应尽快采取措施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心理援助体系。

赵国祥说,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个公共卫生领域的突发应激事件,影响面广、紧迫性高、不确定性强,极易引发人们的心理行为波动甚至造成心理精神伤害。

在疫情防控期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心理援助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心理援助,通过组建心理援助医疗队、开通心理援助热线,对感染者、一线工作者以及面对疫情心理精神波动严重的人群开展危机干预,提供心理支持;对病亡者家属开展心理疏导、哀伤辅导,帮助其度过哀伤期,恢复心理平衡;对普通大众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引导人们客观理性面对疫情,缓解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保持身心健康、生活规律,减缓减弱了疫情的不良心理社会影响,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暴露了我国心理援助体系法律法规保障不够健全,管理单位主体不明确,政府、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会团体资源未能有效整合,专业人才力量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短板,赵国祥提出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心理援助体系四方面建议:

完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将心理援助纳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心理精神健康促进工作,明确工作开展的指导思想、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实施策略、保障体系、评价标准等,建立开展心理援助的法律依据。

健全心理援助管理体系。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心理援助常规管理部门,强化心理援助组织领导;将突发事件心理援助纳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形成平战结合的工作体系;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形成指挥协调、评估预警、分级响应、专业援助、信息发布、服务保障、追踪评估等工作机制。

建立专业人才队伍培养体系。将心理援助纳入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设立临床心理学专业,设置心理学、医学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加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社会工作队伍的心理援助技能培训;制定心理服务资质分级分类认证制度,建设心理援助专家库以及救援队伍和志愿者等各类人才资源库。

建立心理援助科学研究体系。鼓励学者们开展突发事件心理援助相关课题研究,对心理应激评估监测、心理援助技术、心理援助效果评估等内容进行重点支持;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心理援助研究中心,组织开展心理应激反应监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以及心理援助效果评价等活动;将心理援助实际需求和科研相结合,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

赵国祥又联合其他代表提出制定《心理咨询师法》的议案,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师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寻求法律保障。

 “新冠肺炎疫情下心理干预与疏导的重要性凸显,危机干预等工作的开展需要对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员资质、管理等有法律的规范可依据。”赵国祥表示,立法可以保证专业人员由国家统一认证、统一管理,明确心理咨询与治疗职业为技术型系列而非劳动技能系列,为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准确定位及职业发展指引方向,为大众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