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4月15日讯 据最高法消息,2月3日到3月31日,全国法院累计网上立案70.6万件,网上缴费59.9万次,网上开庭15万件,进行网上证据交换20.1万次,电子送达245.3万次,网上调解30.2万件。“指尖”立案、“云端”办案、“智慧”执行成为人民法院工作新常态。
最高人民法院于2月印发《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加强和规范在线诉讼工作的通知》,各地法院明确要求全面推广网上立案,运用“网上立案”“网上缴费”“网上保全”等功能模块,让当事人足不出户一站式完成立案。
多地法院实行网上立案系统24小时不打烊制度,指派专人负责网上立案工作。为推进网上立案服务工作,提高立案审核率,缩短等待时间,有效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各地法院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大力优化网上立案、手机APP立案、微信小程序立案等多种线上立案渠道。
为避免当事人出行风险,降低人员聚集交叉感染的可能性,维护好疫情防控期间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各地法院将线下的诉讼转向“线上”。
2019年3月,12个省(区、市)开展了“移动微法院”试点,依托微信小程序打造电子诉讼平台,将部分诉讼环节迁移到手机移动端办理。截至2019年10月31日,“移动微法院”实名注册用户达116万人,注册律师7.32万人,在线开展诉讼活动达314万件。
2020年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成功依托“最高人民法院移动微法院”平台就两起案件进行远程视频询问,为进一步推广在线诉讼作出了示范。
受疫情影响,线下执行活动受限,人民法院以网络端为主阵地,全面运用网络查控,积极推进查人找物;积极推进网络拍卖,大力促进财产变现;大力加强信用惩戒,督促积极履行义务;充分协调委托受找,内外联动提高效率;有序收发执行案款,真金白银兑现承诺,确保疫情期间执行力度“不打折”。
据统计,2月份,北京全市法院依法办结各类执行案件2250件,线上谈话累计1857人次,线上采取执行措施累计9491次。
为异地执行难题,全国法院广泛运用执行指挥平台事项委托系统,积极开展异地委托执行,截至3月16日,全国法院共进行事项委托13.27万件,一大批案件得到执行。
(编辑:金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