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被中央军委授予“导弹发射先锋营”荣誉称号的火箭军某旅发射一营官兵,兵分两路完成多项重大军事任务凯旋归营,战车轨迹在中国版图上犹如一个象征胜利的“V”字。

回望道道辙印,追踪先锋足迹,发射一营在新时代全面锻造过硬基层的恢宏图景铺展开来……

执掌长剑心向党,驰骋天疆不偏航

12月初,发射一营举行老兵退伍仪式,阳恩巍、李成鹏等几名满服役期的士兵相聚先锋旗下,在“讲服从不讲条件、变身份不变本色”的条幅上庄重签名。

走得愉快、留得安心。旅政委章礼信专门赶来送行,紧紧握住老兵的手一一话别:“你们签下的是普通名字,留下的却是赤胆忠诚。”

作为全军某型导弹“第一营”,因战而生、备战而强,一茬茬官兵始终笃定一个信念:为国仗剑,责重如山,既要占领导弹阵地,更要占领思想阵地,这样才能锻造出听党话、跟党走的砺剑先锋营!

栉风沐雨信念坚,剑行天疆不偏航。走进发射一营,听到无数个彰显“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感人故事。

那一年,该旅受命执行军事任务,发射一营率先请缨出征,不少官兵写下血书遗书请战:祖国,誓死为您而战!

去年,一营担负作战单元集成试点先行任务,半数官兵面临专业和岗位调整,4名班长主动要求“卸任履新”,开始新的学习攻坚。

老兵陈夫宝,退伍临走前把电话号码挨个告诉战友,专门交代:“只要一个电话,我立即归队!这是我这个退伍老兵永不过期的请战书!”

利剑展露新锋芒,随时待战打胜仗

塞北深秋,关山飞雪,一种特殊作战模式下的火力突击演练剑拔弩张。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一枚枚新型长剑呼啸而出,大漠惊雷乍起。

试锋者,正是“导弹发射先锋营”。这一仗,开创火箭军新型作战模式的先河。

班师归来,先锋营举行了一场特殊仪式,将此次演练的部分实物放进营荣誉室。任务墙上,有两个数字格外引人注目:1997年10月,组建仅半年多的发射一营奉命出征,成功发射该旅第一发新型导弹;2015年1月,先锋营再次亮剑,打出该旅历史上第100发导弹。

参加首次发射任务的一级军士长付张建,是先锋营的第一批“开拓者”,亲历发射一营22年砺剑征程,他感慨地说,从西北高原的“首发告捷”到茫茫戈壁的“百箭腾飞”,一样的弹道却展露不一样的锋芒,百次惊天巨响昭告世人:发射一营正由“导弹发射先锋”向“强军打赢先锋”转型发展。

“枕着敌情睡觉、时刻准备打仗”成为战备常态。他们对照战备规定,从“战备器材怎么摆、拉动物资怎么装”等细节严抠细训,全营紧急出动时间压缩近1/4;每日状态检查、每周过战备日、滚动修订行动方案等雷打不动,“快速反应值班流程”不断优化,应急应战水平持续提升。

一次千里跨区机动,抵达演练区正值烈日当空,一营官兵顾不得休息,抓紧检修装备恢复“临战状态”。果然,导调组很快下达“转换部署实施火力打击”命令,他们第一时间机动到数百公里外指定地域,率先将导弹送上蓝天。上级领导称赞说:“预想在先、备到万全,不愧是先锋营!”

今年初,一营荣膺“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单位”。教导员乐焰辉却表示,这是先锋营改革重塑后的一次跨越,更是锻造过硬基层新的冲锋……

平时作风实打实,战时才敢硬碰硬

一次战备拉动,时任营长朱杰在检查时发现,下士小曾的携行包里,装着一双39码的迷彩鞋。他把自己的脚伸出去与小曾“并脚”一比:“你这起码也得43码吧?”

小曾低头不说话,朱杰却偏偏“小题大做”,非得让他现场换上迷彩鞋。小曾满脸通红,急得浑身是汗,也没能“大脚穿小鞋”。

这是令人警醒的一“刀”,让全营官兵至今凛然难忘。现任发射一营营长潘少明经常用此事教育官兵:“今天训练场上弄虚作假,等同于未来战场上投敌变节。”

心中装杆秤,头顶有把剑。发射一营勇敢破除和平积习这个心中之“敌”,瞄准“真难严实”锤炼胜战之道,大江南北留下实战实训的“砺剑图”。

一个周末,一营按训练计划准备组织整营平战转换和野营部署演练。不巧,台风登陆后临时“拐弯”,正好经过演练区,有人担心训练安全。

练还是不练?怎么练?营党委进行周密研判后决定:训练计划不变,课目一个不减。狂风暴雨中,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在泥泞中完成物资装载、装备准备、机动转进、野营部署等所有训练课目,从天亮一直干到傍晚,留下一段“用台风检验训风”的佳话。

2015年1月,该旅即将发射组建以来的第100枚导弹,任务交到发射一营手中。有人建议:“百箭腾飞事关重大,又赶在一营授称10周年的节骨眼上,必须组成‘最强单元’上阵。”也有人认为:“天天喊‘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不能一到关键时候就‘前怕狼、后怕虎’。”

“实战化的风险,党委要敢担在肩上,官兵才能放开手脚!”营党委最终决定,按照实战编组,由士官指挥长何贤达带队,组织没有实弹发射经验的号手仗剑出征。

平时执纪如铁、战时敢打硬仗!发射“零秒”终于到来。随着何贤达发出“点火”指令,大地狂飙乍起,导弹一飞冲天,打出了先锋营的风采,打出了先锋人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