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中国记协举办第135期新闻茶座。中国网记者 金慧慧 摄

中国网11月19日讯(记者 金慧慧)今日,中国记协举办了“中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主题新闻茶座。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谢春涛在新闻茶座上表示,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表现出显著优势。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究其原因,独特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发挥了很大作用。

谢春涛指出,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古人曾提出过大同理想、民本思想等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其成果也体现在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

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起源于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正式建立。民族区域自治1947年就在内蒙古开始探索,新中国成立时,根据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决定建立单一制国家,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随后,通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共产党还领导人民建立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法治。

谢春涛表示,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系统概括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有些优势,就连很多外国人也看清楚了。”

他举例说,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能使中国政治保持稳定性、连续性,党能高效做出重大决策,也能使决策得到有效执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能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央可以对欠发达地区实行大规模的财政转移支付,也可以让发达地区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党管干部能使党始终有效掌控执政骨干队伍,把大批优秀人才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

在谢春涛看来,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已搭起四梁八柱,但还没有完全成熟和定型,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概括了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也指出了制度建设十三个方面的坚持和完善,但这两个“十三”不是一一对应的,行政管理体制、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三个方面没讲显著优势。

“这决不是疏忽,而是在这些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不足,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说明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不仅仅强调制度自信,更重要的是把各方面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完善和发展得更好,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谢春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