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第十五届“北京-东京论坛”特别分论坛研讨现场。吴琼静 摄

中国网10月27日讯(记者 吴琼静)在大数据时代,应如何制定规则来保障数据安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中日两国应如何共同应对机遇和挑战?在第十五届“北京-东京论坛”的特别分论坛中,中日嘉宾围绕两国在科技创新及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前景展开讨论。

分论坛主持人、科技日报社副社长房汉廷首先介绍了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成就。“1994年中国使用互联网的人数不超过百人,到了2018年数字经济的规模占到整体GDP的30%。”房汉廷认为,中日两国今后可以在数字经济的两个方面开展合作:一方面,中国在人工智能等底层技术领域具备了相当的技术储备,可以与日本进行互补性研发合作。另一方面,日本在技术研发上有雄厚的储备和再开发能力,而中国在商业模式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中日产业界可以联手创新,优势互补,这方面潜力巨大。

数据流通运用的跨国治理

日本众议院议员、原金融担当大臣伊藤达对中国近年来在金融创新和改革方面迈出的步伐表示高度赞赏。伊藤达认为,虽然中美之间出现“高科技战”,但两国在科技创新领域不可能脱钩。相反,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国际合作上将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探讨制定合理的规则,让数据能跨国、跨区域流通,促进建立互联互通、公平透明的市场至关重要。

阿里巴巴副总裁刘松认为,数据公司都有足够的技术能力来确保数据和隐私的安全,重要的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则。“未来十年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黄金十年。”刘松表示,科学研究、实体经济、城市治理、医疗服务等与人类切身利益相关的领域,都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和工业互联网来提高人类的福祉。在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方面,有着庞大的数据资源,是有待开发和利用的宝库,而这其中的关键,刘松认为是全球共识的建立和跨界人才的联合。

日本株式会社NTT Data咨询委员岩本敏男说,近年来和中国有很多合作项目,能明显感到在著作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中国越做越好。在数据流通和数字经济领域,应该进一步制定更加明确的市场管理规则,消除企业的疑虑,增强互信。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吉林表示,中国的文化是先自主创新,再产生规则进行规范,而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交流,交流中产生合作。因此通过人工智能翻译来促进跨国交流和沟通很有意义。

数字+、智能+ 中日合作前景广阔

清华大学教授柴跃廷认为,中日两国应加强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目前全球跨境电子商务总量中,中国第一,美国第二,日本第三,但是跨境电子商务规模只占整个国际贸易总量的10%。中日两国应深入合作,例如推动报关、报检方面的互联互认,大幅简化手续,从而推动发展。

对此,日本银行原金融市场局长山冈浩也深表认同。 “十年前智能手机在中国还是新生事物,但是现在中国已经有10亿人在使用数字金融产品。”他认为中日两国应努力深化电子商务领域的合作。

中国软件协会副秘书长付晓宇建议应加大软件领域的人才培养和教育。中日两国都面临相关人才长期缺乏的问题,日本的软件人才缺口约为20到50万,而中国的缺口约为80到100万。中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以及广阔的市场,日本在数字化转型升级上的需求也很强烈,应共同推进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

在即将到来的东京奥运会上,中日之间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上已经开花结果。刘松介绍说,阿里作为奥运会的TOP赞助商,在电子商务和云计算方面,已经跟东京奥组委开始了合作,比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剪辑比赛片段、支持应援文化、提取观众表情等。 “希望在两年后的北京冬奥会上还能继续,那时我们使用的可能是8K+VR+智能编辑+云上互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