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0月27日讯(记者 李明艳)26、27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五届“北京-东京论坛”上,中日两国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新期待”这一主题,就两国在维护亚洲及世界和平发展中,应在政治、外交、经贸、安全、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等领域承担的责任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于论坛开幕前发布的本年度“中日关系舆论调查”中一项“对对方国家总体印象”的调查结果,引起了与会专家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在对对方国家的总体印象方面,中国公众受访者对日本持有“较好(或相对较好)印象”的比例达到近年最高的45.9%,而日方这一数据则为15%(去年这一数据仅为13.1%)。中日双方对彼此好感度存在近30%的差距。

近两年来,在两国政府的积极引导之下,中日关系逐渐“解冻”回暖。在此背景下,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两国民众对彼此国家好感度存在较大差异,这成为与会专家探讨的焦点。

部分专家从调查内容本身分析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金嬴认为,两国受访者的年龄层次差异与是否有到过对方国家的经历,直接影响了此次的调查结果。就人口结构而言,中国受访者18岁至50岁比例为75.9%,51周岁及以上为24%;日本受访者18岁至50岁比例为46.5%,51周岁及以上为53.5%。关于是否去过、何时去过以及去对方国家的目的,两国公众的情况也有较大不同。中国公众去过日本的比例(20.2%)已经超过了日本公众来过中国的比例(14.4%),且97.5%的中国公众是在近5年访问日本,而日本公众近5年访问中国的比例仅为26.4%,比例最高的是2011年以前访问过中国(47.2%)。此外,赴日中国人中游客居多,而日本来华人员中则是短期出差者比例更高。这些原因都导致了日本民众对中国认识不足,对中国缺乏亲近感。

另有一些专家从媒体责任和舆论环境方面进行了解读。中国前驻日大使程永华认为,与政府层面相比,日本的学术舆论界与媒体的认识显得更滞后一些。他们对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更新和国际格局的变化缺乏积极的认知,在日常报道中对中国缺乏足够关注,在两国关系的报道中更愿意关注一些负面消极的信息,从而导致日本民众没有客观积极了解中国的渠道,进而造成其认识的偏差。

著名日本问题专家高洪也指出,虽然两国关系回暖,但阻碍中日关系改善的势力依然存在,这也使得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固化认识很难改变。即便是如今,日本仍有很多书店以专栏的形式在醒目位置陈列着许多抹黑中国、攻击中国的书籍,这必然会给日本民众带来负面引导。

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两国民众对对方国家的认识,尤其是日本民众对中国的认识,既有改善的空间,也有改善的必要。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园田茂人认为,首先,日本媒体有必要反思如何改善对华报道;此外,日本政府是否能够向公众传达改善日中关系的信息也非常重要。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刘洪才认为,两国在加强国际领域合作与政府间合作的基础上,加强民间交流、特别是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让他们通过实际见闻打破传统固化的认识,扩大两国交流中的积极因素,这是推进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日本公明党外交安全保障调查会长佐藤茂树表示,希望中方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的影响力优势,努力创新交流形式,丰富交流内容,进一步提高自身魅力,以吸引更多日本民众去真正体验中国、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