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9月30日讯 70年,我国水土流失实现了面积由“增”到“减”、强度由“高”到“低”的历史性转变,四分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根治。数据显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从367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74万平方公里,减少了93万平方公里,减幅达25.3%,相当于减少了两个黑龙江省那么大面积的水土流失。
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十分突出。7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治山治水,绘就了一幅幅绿水青山的美丽画卷。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水土流失防治步入快车道,取得了显著成就。
70年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从367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74万平方公里,减少了93万平方公里,减幅达25.3%,相当于减少了两个黑龙江省那么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强度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从103万平方公里减少到58万平方公里,减少了45万平方公里,减幅达43.7%。当前水土流失强度以中轻度为主,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从根本上得到了扭转。
党的十八大以来,成效更为明显。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21.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湖南省的面积,年均减幅1%,是十八大前年均减幅的3.3倍。
我国水土流失问题的形成和加剧,有自然地理原因,也有几千年来的人的不合理活动的因素。控制住人为增量,对于治理水土流失事半功倍。
70年来,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全面步入依法防治轨道。1991年《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国54万个生产建设项目依法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减少人为新增水土流失面积22万平方公里。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部门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严格监管,19万个生产建设项目实施了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约占70年总数的35%;减少人为新增水土流失面积9万平方公里。
总体来看,因生产建设造成的人为增量,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一批国家重大项目,通过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实现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70年来,以长江黄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区、西南石漠化区等区域为重点,持续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工程、植物、耕作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技术路线。
通过实施水土保持、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70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1.5万平方公里。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1万平方公里,年均治理面积达5.7万平方公里,是十八大前年均治理面积的3.7倍。凡是经过重点治理的区域,控制土壤流失90%以上,林草植被覆盖率提高30%以上,治理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减少江河湖库淤积提供了根本保障。
通过综合治理,解决了大量自然形成和历史欠账的水土流失问题,实现了“减”的目标,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编辑:李高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