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9月27日讯 通过70年的不懈奋斗,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和非工程措施体系,水旱灾害防御能力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据中国工程院研究成果,目前我国防洪能力已升级到较安全水平,水旱灾害防御能力达到国际中等水平,在发展中国家相对靠前。

全国现有各类水库近10万座 总库容近9000亿立方米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只有水库1200多座,堤防4.2万公里,大江大河基本没有控制性工程。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现有各类水库近10万座,总库容近9000亿立方米。黄河建成世纪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等,让下游防洪标准从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长江有了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三峡工程,使长江中下游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到了百年一遇。

全国已建成5级及以上堤防31.2万公里。可保护人口由2000年4.6亿人,增长到2018年的6.3亿人;保护耕地面积由1974年的2.9万千公顷,增长到2018年的4.1万千公顷,为成功防范重要江河大水作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建成规模以上水闸10万多座、泵站9.5万处,以及一大批供水工程及重点水源工程,总供水能力达到8600多亿立方米。我国已经形成集水库、堤防、水闸、蓄滞洪区、分洪河道等于一体的较为完善的防洪抗旱减灾工程体系,成为抵御洪水和战胜旱魔的坚强屏障。

大江大河关键期洪水预报精度超过90%

水利部门立足于“防”,把“防”的工作做好,做到关口前移,重点开展了监测预报预警、水库调度等“防”的工作,对水雨情信息、江河水量越来越报得准、调得好。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只有353处人工测站,监测项目十分有限。目前,我国已建有各类测站12.1万余处,水位、雨量水文要素监测已全面实现自动测报,大江大河关键期洪水预报精度超过90%。水文监测站网体系已经基本覆盖了所有的大江大河和有防洪任务的5218条中小河流。

一批水利骨干工程和控制性枢纽建成后,如何运用到最好?这就要靠科学调度。比如长江防洪,就是在全流域进行的全时空防洪调度。三峡蓄多少、泄多少,不仅看三峡上游来水,还要考虑三峡水下泄后下游洪水预测情况,同时考虑下游支流洪水顶托影响等等。

2019年,长江流域水工程联合调度从2018年的40座水库进一步扩展至包括中下游蓄滞洪区、重点大型排涝泵站、引调水工程等在内的100座水利工程,调度范围也由上中游扩展至全流域,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洪涝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水利部门在汛期让洪水有序吐纳的同时,还运用工程最大程度地实现洪水资源化,比如在汛期启用丹江口水库,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加大引水,向华北实施生态补水。华北、胶东地区遭遇旱情,通过完善的工程体系引提黄河水、长江水来“解渴”。

山洪灾害年均死亡人数下降至351

 山洪灾害预测预报越来越完善。局部强降雨造成的突发性山洪灾害的预测预报是世界性难题,对于山洪灾害防治,水利部门坚持以防为主、预防为先。过去,山洪灾害防御只能依靠群众自身的经验转移避险,缺乏科学的防御指导,其伤亡人数占洪涝灾害人员伤亡的60%70%,有的年份甚至达70%80%

针对山洪灾害是洪涝造成人员伤亡主要原因的情况,2010年开始,我国实施了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基本查清了全国53万个小流域基本情况和暴雨洪水特征,建设了5.6万处自动雨量站、2.2万处水位站,落实了县乡村组户五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体系,在有防治任务的2076个县建设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实现了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县全覆盖。项目实施后的20112018年,山洪灾害年均死亡人数由项目实施前10年的1079人下降至351人,减少幅度达68%

新中国成立后,利用已建的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成功抵御了1991年江淮大水,1998年长江、松花江特大洪水,2003年和2007年淮河大水,2016年太湖特大洪水和西南持续大旱等水旱灾害。因洪涝灾害年均死亡人数,20世纪50年代这个数字是8976人,到了20112018年变为495人,特别是2018年,因洪涝灾害死亡人数是187人,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少。

同时,因为大中小微各种水利设施越来越完善,旱涝保收田也越来越多,城乡供水受干旱的影响也越来越少。10年来,我国经历了西南连年大旱、黄河中下游严重干旱,没有发生因旱吃不上水、吃不上饭的情况,全国粮食依然连年丰收。

 (编辑:李高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