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纪念馆前广场上的五大书记铜像。中国网记者 李高思 摄
中国网9月20日讯(记者 李高思)9月的西柏坡,游人如织。在这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从这里迈开“进京赶考”的步伐。19日,中国网记者跟随“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网络主题活动北线采访团来到西柏坡,探访这个曾经决定中国命运的地方在新时代下如何绽放新光彩。
在西柏坡纪念馆前的广场上,“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几个大字格外醒目,到访的游客们争相在这里拍照留念。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的西柏坡,是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的一个小村庄。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委来到平山县,确定工委驻地以西柏坡为中心。1948年5月,毛泽东等来到西柏坡,与中央工委会合。从此,西柏坡便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也成为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历史对西柏坡的选择并非偶然。这里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在抗战时期,全县25万人有9万多人参军、参战。“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陈双轻唱的一首民谣正是当时当地群众支援革命的真实写照。
中共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内,一名到访者认真观看《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全国战略形势要图》。中国网记者 李高思 摄
纪念馆内,一辆小推车让人印象深刻。“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在战场上,小推车的作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陈双介绍,“淮海战役中,这种小推车被广泛使用,80万辆小推车为解放军士兵运送物资,支援前线作战。三大战役期间,140多万辆小推车在前线发挥重要作用。
就在“进京赶考”十多天前,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会议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在会议旧址,记者看到,记录桌、座椅、作战地图等物品都按原貌布置。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中国网记者 李高思 摄
“当时,这个会场是一个‘大伙房’,那时条件艰苦,中央把这个伙房临时布置成了会场,”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陈双告诉记者,“中间是主席台,两边的方桌是记录桌。开会时,其他委员来得早的往前坐,来得晚自动坐在后面,没有固定席位。可以说,这是一场舍弃了一切形式的、真正务实的会议。”
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告诫,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西柏坡纪念馆研究部主任康彦新接受记者采访。中国网记者 李高思 摄
“毛泽东分析了国内国际的复杂形势,分析了胜利后我们党内可能出现的骄傲情绪,”西柏坡纪念馆研究部主任康彦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巨大胜利面前,为使全党同志保持清醒头脑,保持忧患意识,接受新考验,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
“西柏坡,一个值得来的地方,尽管来过多次了,但每一次感受不一样,每次都有新的收获。西柏坡的红色,总能让人心潮澎湃……”来西柏坡旅游的许女士对记者说。和许女士一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出游。据了解,每年约有500万名游客到此追寻“赶考”足迹。
记者注意到,如今的西柏坡村,农家院整洁漂亮,马路平坦开阔,各项基础设施等一应俱全。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西柏坡发展起了红色旅游,走上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