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介绍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有关情况。中国网 张瑞宇 摄

中国网9月17日讯(记者 赵晓雯 董小迪)今年1月,跨境迁飞性害虫草地贪夜蛾首次入侵我国,对我国粮食生产构成直接威胁。据统计,今年全国有25个省份发现草地贪夜蛾,见虫面积1500多万亩,实际危害面积246万亩。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1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南方玉米大面积收获,北方玉米灌浆成熟即将收获,草地贪夜蛾危害期已过,草地贪夜蛾对玉米主产区的威胁全面解除。防治任务还很艰巨,下一步将增添数字化、智能化装备,提升监测防控能力。

灾情

全国25个省份发现草地贪夜蛾

潘文博介绍,我国的气候和玉米种植分布特殊,草地贪夜蛾易繁殖。今年1月,该虫首次入侵云南,逐步在西南和华南地区滋生繁殖。5、6月份迅速向北扩散。西南、华南地区呈片状发生,江淮、黄淮海、西北地区点状见虫,东北地区没有见虫。

据统计,今年全国有25个省份发现草地贪夜蛾,见虫面积1500多万亩,实际危害面积246万亩。其中云南930万亩、占全国见虫面积的60%,广西200万亩左右、占12%,四川110多万亩、占7%,上述三省的见虫面积占全国近八成。

潘文博表示,该虫特殊,对农业和粮食生产威胁大。草地贪夜蛾2016年从美洲入侵到非洲,2018年传入亚洲,入侵了全球100多个国家。目前,发现的草地贪夜蛾主要危害玉米、甘蔗和高粱等作物。联合国粮农组织监测,近几年草地贪夜蛾在非洲和亚洲等多个国家造成危害,部分地区玉米减产20%-70%。

措施

全天候立体监测 生物防治技术灭虫

潘文博介绍,今年草地贪夜蛾入侵以后,同时实现草地贪夜蛾防控与农药减量的矛盾成为农业农村部工作的重点。

为全面准确掌握虫情动态,农业农村部加密布控监测网点,在中缅中越边境地区、西南华南源头区、江淮过渡区和北方防范区共布设10万多个监测网点,布设性诱捕器、高空测报灯和昆虫雷达等监测设备135万台套,实行全天候立体监测。

今年1月,在云南省普洱市的江城县,首次监测到该虫入侵,农业农村部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布置监测防控工作,组织全国2万多名植保专业人员和近百万农民技术员,全面开展虫情普查。严格虫情报告制度,新发生区当天即报、已发生区一周两报,及时发布虫情预报。

为了解决基层干部和农民识别难防控难等问题,农业农村部成立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专家组,先后派出40多批次技术指导组赴各地巡回指导,及时印发50万套挂图,指导各地编发技术资料1509万套份,分发到重点区域的每个村、每个农药经营门店。组织开展多层次技术培训,累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4万人、农民技术员380万人。

潘文博表示,为了在减少农药使用的同时防治草地贪夜蛾,农业农村部充分利用绿僵菌、昆虫病毒制剂及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等生物防治技术灭虫,同时选用25种高效低毒药剂,防控效果90%以上。对虫口密度比较高、连片集中区域,推行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提高防治效果和施药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农药用量。

与此同时,农业农村部还制定下发《草地贪夜蛾防控方案》,启动应急防治用药机制,公布了25种防治用药名录,会同财政部紧急下拨了5亿元防控资金,地方财政筹措3.6亿元应急资金,支持各地开展防控。

据潘文博介绍,今年草地贪夜蛾防控实现了预期目标,危害主要集中在西南等地,产量损失控制在5%以内,黄淮海等玉米主产区没有造成损失。目前,南方玉米大面积收获,北方玉米灌浆成熟即将收获,草地贪夜蛾危害期已过,该虫对玉米主产区的威胁全面解除。

未来

危害或成常态 将增添智能化装备提升监测防控能力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副司长朱恩林表示,草地贪夜蛾在北方地区的防治基本结束,但专家分析研判,草地贪夜蛾将在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亚热带地区越冬定殖,加上今冬明春境外的虫源还可能迁入,下一步防治任务还很艰巨,其发生危害将成为常态。

朱恩林指出,草地贪夜蛾防控还存在防控的监测能力不足、支持措施力度不够大、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等困难。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总结各地在监测方法、防控措施、组织方式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并完善提升和推广应用;继续做好监测防控,今冬明春将重点监测西南、华南地区,及早做好预测预报和防治准备;通过相关项目加强网点布局,强化监测防控设施设备建设,增添数字化、智能化装备,提升监测防控能力;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周边国家合作,开展联合监测、信息交流、技术合作,减轻境外虫源迁入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