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9月12日讯(记者 董佳雯)9月9日,“印记中国(1949-2019)——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众篆刻作品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开幕,展览将从9月9日持续至10月10日,为期一个月,公众可免费参观。

2019年9月9日,“印记中国—1949-2019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众篆刻作品展”在中华世纪坛召开。图为作品展发布会现场。中国网记者 栗卫斌 摄

这是国内首个以篆刻为主题的大型成就展,篆刻作品数量之多、技术之多样、活动亮点之丰富,也属罕见。展览现场,400余件来自专业篆刻工作者、大中小学师生、企业员工和科研单位职工设计创作的篆刻作品集中亮相,印章印面内容不仅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渝铁路通车、红旗牌轿车制成、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等伟大中国的里程碑事件,还记录了的确良、籼型杂交水稻、住有所居、复兴号等与老百姓衣食住行相关的标志性事件,新中国成立70年的奋斗历程、辉煌成就、伟大进展、生动故事尽在其中,电脑设计、篆刻机制作、3D打印等先进技术引领新篆刻时代。

2019年9月9日,“印记中国—1949-2019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众篆刻作品展”在中华世纪坛召开。图为观众在作品展现场参观。中国网记者 栗卫斌 摄

篆刻艺术,兴起于先秦,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是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引以为豪的文化自信。它是书法与镌刻的结合,是用来制作印章的艺术,也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篆刻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习俗和思想意识,历代文人墨客钟爱于此,或自篆自用,或馈赠文友,或钤记落款,或观赏把玩,从中收获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

2019年9月9日,“印记中国—1949-2019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众篆刻作品展”在中华世纪坛召开。图为篆刻作品。中国网记者 栗卫斌 摄

走进中华世纪坛艺术馆,透明的玻璃柜里,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印章整齐排列,观者如云,有拿着放大镜认真琢磨的,有拿起手机留影纪念的。仔细浏览一圈,仿佛从时空长廊穿梭而过,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如放映片一一闪过脑海。

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接受中国网独家专访。中国网记者 董佳雯 摄

此次展览不仅吸引了大众前来参观,也聚集了许多业内的专家学者来此交流讨论。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接受中国网独家采访时表示:“此次展览对于大众篆刻来说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在全民艺术繁荣的年代,以人民为中心创造的热潮中,出现了大众篆刻的新事物,我感觉让我看到了整个印章艺术的发展。印章和篆刻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篆刻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作用越来越大,意义也越来越深,我觉得到印记中国和大众是息息相关的,它作为我们祖国70年华诞的一份重礼,是一份非常好的礼物。

西泠印社出版社社长江吟接受中国网记者独家专访。中国网记者 董佳雯 摄

西泠印社出版社社长江吟接受中国网记者专访时说,“用篆刻这种形式讴歌伟大的祖国特别好。因为印章可以铭记一段历史,也同样可以讴歌一段历史,用这种形式表现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成就,每个时代的亮点,这样的形式更具有历史性、艺术性。”

他还说,要推广这些国粹,要从小孩子开始培养。要让篆刻、书法、国画进入课堂,让孩子从小培养一颗热爱艺术之心。只有通过对孩子的培养,才能弘扬国粹、传承国粹。

书画家周威涛接受中国网记者独家专访。中国网记者 董佳雯 摄

书画家周威涛接受中国网记者专访时,首先介绍了他的作品,这幅作品内容是在贵州平塘建立的直径500米射电望远镜。这幅作品融合了西方中世纪前羊皮书的花写文字和中国鸟虫篆的花写文字。寓意为科学技术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体现了中国是一个包容的大国。

他还介绍,“中国自古有“印”的文化。走进新时期,如何让农耕文明产生的这种“印”文化在今天的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社会焕发出它的光彩,这是当代“印”人应该考虑的问题。”

2019年9月9日,“印记中国—1949-2019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众篆刻作品展”在中华世纪坛召开。图为骆芃芃篆刻作品“中国”。中国网记者 栗卫斌 摄

迈进新时代,这门悠久厚重的艺术不断发挥出它的新内涵。“印记中国(1949-2019)——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众篆刻作品展”让篆刻文化不止属于文人墨客,更是走入寻常百姓家,走近大中小学师生、企业员工和科研单位职工的身旁,让这些伴随伟大祖国峥嵘岁月、光荣征程的劳动者们从心出发、将对伟大祖国的的祝福和颂歌镌刻在印章上,将千千万万颗中华儿女的心汇集在一起,共同组成新祖国成立70年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