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国家认证认可行业标准《无抗产品认证规范》启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网记者 张艳玲 摄

中国网8月23日讯(记者 张艳玲)因养殖领域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饲料中不合法合规使用抗生素,严重危害我国食品安全。人们对无抗产品的需求及行业内对无抗产品认证规范出台的呼声越来越高,催生了我国无抗产品认证规范的出台。

无抗产品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规范生产、加工,经检测无抗生素残留,并由认证机构认证并颁发证书和标识的产品。

严禁用抗生素成行业和社会共识

近年来,我国养殖领域存在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动物源性抗生素残留等问题,抗生素在饲料中不合法、不规范使用,畜禽产品,药物残留和产生细菌耐药性等情况,危害我国养殖业健康发展。

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农药、兽药残留超标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农药暴露与60多种慢性疾病相关,糖尿病、肿瘤、阿尔海默茨病、心血管疾病等7种慢性病与农药、化学污染物相关。

严禁使用抗生素逐渐成为行业和社会共识。欧盟、日本、韩国等已禁止饲料中使用抗生素、生长剂,美国FGA也严控使用抗生素。近年来,我国也十分重视食品安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国家在质量认证体系建设、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消除食品安全隐患等方面出台一些规章、意见等。

我国无抗产品认证规范来了

人们对无抗产品需求和行业内企业对无抗产品认证标准出台的呼声越来越高,催生了我国无抗产品认证规范的出台。22日,在北京召开的国家认证认可行业标准《无抗产品认证规范》启动会上,与会专家针对中健安检测认证中心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联合编制的无抗产品认证规范进行研讨。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研究员干小英介绍,无抗产品要求生产过程应符合《无抗产品认证规范》要求,包括饲料原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种源、养殖过程管理,屠宰加工、检测、包装、运输和储藏、溯源。另外,成品检测无抗生素残留,经国家认监委批准的认证机构认证并颁发无抗产品认证证书和标识。无抗产品范围涉及饲料及其添加剂,动物及动物制品。

《无抗产品认证规范》是根据国家规范的抗生素使用要求,建立抗生素产品生产过程管理机制,质量监控要求和追溯体系的规范。目的是引导企业采用无抗生产技术,加强无抗产品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生产无抗产品。适用范围主要涉及养殖和食品加工等无抗产品生产企业和作为认证机构开展无抗产品认证的依据。

《无抗产品认证规范》框架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术语定义、基本要求、饲料和饲料添加剂、饲料管理、屠宰及加工、质量要求、包装/仓储/运输、标签与追溯等十部分。

国家无抗认证标准要严谨科学、也要适度超前

农业农村部国家首席兽医师李金祥指出,食品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各部门、多领域要协同谋划、共同应对,各单位、机构要创建联合机制,协力完成规范起草和无抗(替抗)技术推广应用,为安全农业提供制度化保障。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等呼吁,搭建多部委、多学科无抗(替抗)产业研究平台,结合国际国内无抗产业发展实际,制定符合国情的无抗(替抗)制度,构建无抗(替抗)产业技术评价体系,期望以该规范的编制为契机,制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标准技术规范,为我国食品安全构筑防火墙。

国家认监委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杨泽慧表示,无抗认证规范为提升农业系统养殖类产品质量而设,也是未来行业内企业达到无抗标准认证的依据。她建议,要明确服务类别,便于技术评审,比如是基础类、依据类还是方法类、指南类要明确。另外,要明确认证的是产品安全还是产品质量安全,明确具体指标和框架并分别划线。

中国科学院院士庞国芳表示,无抗标准研究很重要,标准制定要适度超前。他认为信息化为农药残留检测、大数据报告和风险检测溯源提供了方便。他建议,升级农药残留检测技术,重拳治理剧毒和禁用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每日允许摄入量标准制定要与发达国家的标准比肩。建立国家农药参量监控研究实验室和国家农药残留基础大数据库,普查四季果蔬农药残留情况,跟踪农药残留发展动态,加强农药毒理学基础研究,特别是农药毒代动力学、毒性效应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成员人事局局长贾广东认为,编制无抗产品认证规范有利于无抗养殖农业健康发展,是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向高标准服务转变的有效尝试。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编制标准规范要围绕国家减抗禁抗政策,借鉴国内外先进、成熟的替抗应用技术解决方案,制定科学严谨的国家无抗认证标准,为构建高质量食品安全体系做贡献。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所长戴小枫表示,下一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将协同认证机构和企业,高标准、高起点、高战略站位进行筹备,建立一套国家层面的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平台和体系,为无抗认证标准的制定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