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8月8日讯(记者 吴佳潼)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干流流经我国11个省级行政区。湖北省是长江干流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绵延1061公里,三峡库坝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即坐落于此。长江不仅为荆楚大地带来灌溉之利、舟楫之便、鱼米之裕,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承担着“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艰巨使命。

长江江景。中国网记者 吴佳潼 摄

家住长江边,水润楚天阔。长江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黄金主轴”,然而早年间,生态环境意识还未深入人心,为发展经济,临江而建的企业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江内,江边非法码头、非法采砂小船、非法围网捕捞等现象频发,长江的生态环境一度堪忧。

2018年4月26日,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语气严肃地说:“我讲过‘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长江的生态环境修复刻不容缓。为此,湖北省打响了长江大保护“战役”,开展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双十工程”,持续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

截至目前,湖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21件,批准市州生态法规20件,取缔各类码头1211个,清退岸线150公里,岸滩复绿1.2万余亩,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115家。长江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近日,中国网记者跟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深入湖北,实地探访了武汉、荆州和宜昌三市的长江流域生态环保举措。

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修复专家康玉辉(右一)接受“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采访。中国人大网 冯涛 摄

创新“内沙湖”模式

更短工期更少成本改善湖泊水质

东湖位于武汉市中心,是武汉的重要名片,面积33.62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城中湖。初见东湖让人眼前一亮,水质清澈,两岸绿柳成荫。

“几十年前的东湖环境比较差,到了夏天还能闻到一股臭味儿!”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李国斌表示,20世纪80年代,由于商业发展,东湖入湖废污水急剧上升,水质快速恶化。到20世纪末,东湖水已是褐色,水质恶化为劣V类。

改善东湖水质迫在眉睫,从省到市,开始对东湖进行全面整治。据东湖水环境治理主要负责人、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修复专家康玉辉介绍,为改善东湖水质,武汉率先提出湖北退化湖泊生态修复的‘内沙湖’模式,在人工辅助条件下实现湖泊自然修复,对湖泊整体全面截污,并利用苦草等8种水生植物改善底质。

在康玉辉看来,相较于传统直接清除湖底淤泥的做法,用微生物改善水质可减少成本1/4,缩短工期2/3,2个月即见成效,且效果稳定。“工期短,性价比高,‘内沙湖’模式得到认可,已逐步在武汉及周边20余个湖泊推广。”

除去“内沙湖”模式,武汉市多措并举为水质改善做出全方位规划。“东湖划定‘保护区和控制区’,确保东湖及周边不过度开发建设。同时,推进东湖排放污水全截流、湖塘清污等工作。”李国斌说。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江南分中心主任亢德芝介绍,自东湖水生态修复工程启动以来,武汉市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改善东湖周边交通环境,取消东湖内车行,还路权于行人,减少碳排放。充分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采用透水材料等方式,最大化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

“经过多方努力,东湖水体质量明显提升,”亢德芝说,“目前,东湖水质达到40多年来最好水平,2019年1-6月,东湖主湖郭郑湖水质连续稳定在Ⅲ类。”

兴发集团外标语,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中国网记者 吴佳潼 摄

立法监督

用法律武器保护长江母亲河

黄柏河是长江一级支流,也是宜昌市重要水源地,全长162公里,保障着近200万人饮水和100万亩农田灌溉。黄柏河流域曾一度发生严重污染,影响人们用水安全。

为改善黄柏河水质,宜昌市持续推进流域系统治理,颁布《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为修复黄柏河生态环境提供法治保障。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出台《黄柏河东支流域生态补偿方案》,将水质与资金补偿、采矿指标“双挂钩”,以流域稳定达到II类水质为目标,市级设立1000万元生态补偿金。

宜昌市黄柏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洪钧表示,通过立法和生态补偿,黄柏河流域水环境质量逐渐改善。2019年上半年,黄柏河东支流域生态补偿18个监测断面达到和优于II类水质占比95.48%,比上年同期高9.03个百分点。

我国首部国家层面的流域性法律长江保护法立法调研目前已启动,计划今年底前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作为一部保护长江全流域生态系统,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专门法和特别法,长江保护法将形成长江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用法律武器保护长江母亲河。

“我们迫切希望国家制定长江保护法,用法律来统一行业和地域标准,为长江生态环境改善保驾护航。”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兴发集团董事长李国璋表示。“在生态环境面前,社会效益应放在经济效益之上,要让环保成为沿江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思维惯性,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

作为中国500强企业,李国璋带领的兴发集团在长江流域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行动中率先发力,带头搬、主动改、努力转,走上转型升级发展之路。

据了解,兴发集团有22套化工生产装置紧邻长江。为保护长江生态,2016年以来,兴发集团先后拆除化工厂、水电站等临江装置资产价值超12亿元,累计投资20亿元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排放、低污染的微电子和有机硅新材料等项目,推动磷化工向新材料转型升级,成为全国首批通过草甘膦环保核查的4家企业之一。

经过“关改搬转”,兴发集团的路越走越宽。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379亿元、利税17.2亿元、出口创汇5.51亿美元,业绩创历史最好水平。

“生态保护和企业发展并不矛盾,关停只是手段,转型才是目的。只要有合理的统筹安排,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也能奏出环保与发展的协奏曲,企业会越来越好。”李国璋说。

记者走访中发现,长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曾经满目疮痍的长江岸线,如今水清了、岸绿了、企业走上了转型发展的新路,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美丽画卷正在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