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31日,“一带一路”灌溉排水发展与科技创新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网记者 张艳玲 摄

中国网7月30日讯(记者 张艳玲)截至目前,中国灌溉面积达11.1亿亩,居世界第一,其中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5.14亿亩,占比46.3%。中国以6%的土地和9%的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中国有着怎样的灌溉排水智慧与经验可供全球借鉴?未来,各国在灌溉排水技术方面可进行哪些合作与创新?7月30日-31日,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主办,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的“一带一路”灌溉排水发展与科技创新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在会上分享了“一带一路”灌溉排水建设情况,并就灌排技术发展等问题进行研讨。

论坛主题为“绿色灌排、合作创新”,旨在以绿色发展促进灌排事业新增长,以合作创新驱动灌排科技新突破,汇集全球智慧,促进科研、技术和管理融合,推动灌排事业发展。

水利部农水司副司长倪文进介绍了中国灌溉排水情况。他表示,灌溉排水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命脉、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截至目前,中国灌溉面积达11.1亿亩(740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其中耕地灌溉面积10.2亿亩(6800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50.3%。已建成大型灌区459处,中型灌区7300多处。全国共有以灌溉为主的规模以上泵站9.2万座,灌溉机电井496万眼,固定灌溉排水泵站43.4万处,除涝面积达到3.57亿亩(2382万公顷)。

中国灌排事业的发展得益于近年来中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节水改造和大中型灌区续建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截至目前,中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5.14亿亩(3427万公顷),占灌溉面积比重达到46.3%,其中微灌面积9425万亩(628万公顷),居世界第一。倪文进表示,近30年来,中国灌溉面积增加了3亿多亩(2000万公顷),但全国农业用水总量基本未增加,发展节水灌溉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稳产增产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中国自1998年启动实施全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来,先后完成260处30万亩(2万公顷)以上大型灌区的改造,干支渠骨干渠道防渗衬砌整治8万多公里,渠系建筑物加固配套改造25万座,大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从1998年的2.4亿亩(1600万公顷)增加到2018年的2.7亿亩(1800万公顷),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00亿公斤;灌区灌溉用水量保持在1200亿立方米左右,亩均实灌水量由1998年630立方米降至500立方米左右,节水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

中国还完善供水计量设施,实施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构建节水倒逼机制,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落实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促进节约水量转让,创新农业用水管理方式。

截至目前,中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累计实施灌溉面积超过1.6亿亩(1067万公顷),促进农业节水和农田灌排工程设施良性运行。

当前,中国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灌排事业必然优先发展。水利部正实施灌排工程提挡升级,大力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力争在2025年建成一批“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进一步提高灌排工程的效率和效益。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水利部已与包括“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签署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倪文进表示,中国在解决自身水问题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经验,可以和“一带一路”国家共同探索解决水问题。中国水利行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双边和多边水利务实合作,为全球水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倪文进希望,中国与各国围绕粮食安全与灌溉排水发展农业灌溉排水等方面加强技术合作、经验交流与科技创新,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灌排发展水平,造福沿线国家人民。

水利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匡尚富表示,中国以6%的土地和9%的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各国灌排发展战略对接,实现灌排事业从治理、科技到管理模式的理念和经验共享。中国历来重视灌排事业发展与科技创新合作,未来灌排科技发展将从单一水治理目标转向水与粮食、能源、生态等多目标协同推进,构建现代绿色灌排新体系。

与会外方代表分享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灌排管理应对变化环境的挑战和策略,高分辨卫星遥感在全球灌排水管理的应用,灌排精准调控与水资源短缺应对策略,他们倡议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融入科技创新与学科发展,开展在高新技术与产品领域实质性合作,推动绿色灌排、智慧灌排、生态灌排的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促进先进灌排技术推广应用,为全球灌排事业实现“节水优先”目标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