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在三河市燕郊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一位老人和护理员坐在长椅上休息。(中国网记者 白石/摄)
中国网北京7月1日讯(记者 白石)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大潮下,如何解决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突出问题,弥合不同区域鸿沟,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各地都在不断探索中尝试破题。
近日,中国网记者随同“京津冀协同发展线下走访团”来到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探访当地医疗服务事业的发展经验。
提起燕郊,大概无人不知。一条潮白河将北京市通州区与三河市燕郊镇隔开。燕郊距离北京市区仅30公里。京秦铁路和京哈公路横贯东西。由于地理位置近、交通便利,燕郊地区总人口已增长到90多万人,其中的大多数居民都是在北京工作。看病难曾是这个聚集近百万人口庞大居住区的突出问题。如今,在燕郊有这样一所民营三甲医院,能够让当地群众不必进京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把首都的医生请来,让群众看病不再跑远路
河北燕达医院位于三河市燕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养为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虽然是周末,但记者在医院门诊楼内看到有不少患者在挂号,医务人员也在诊室内忙碌着。
据河北燕达医院院长吴亦鸣介绍,燕达医院于2010年创立。在经历前期的摸索后,2014年5月,医院抓住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在北京市和河北省两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与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北京优质资源签署合作协议,并与之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长效、共建型战略合作。
目前,燕达医院已形成以神经、心血管、妇儿、肿瘤等重点学科专业为龙头,综合科室全面发展的战略型学科布局。特别是,2018年12月,河北省卫健委正式发文,确定燕达医院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这对于从民营医院起家的燕达医院来说实属不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吴院长说。
他表示,通过与北京优质医疗资源的合作对接,真正实现了把首都的医生请来,让群众看病不再跑远路,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燕达医院的综合水平。
“不仅是引入优质医疗资源,还要在跨区融合服务上下功夫,不断丰富京冀医疗联通融平台的宽度和内涵。”吴院长说。
由于在燕郊居住的很多人都是在北京上班,医疗保险也是在北京上的。因此,在燕达医院就医就需要解决医保异地结算的问题。
据了解,燕达医院于2014年8月被北京市卫计委正式纳入北京市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名单。2017年1月,燕达医院正式实现北京社保卡直接结算,为在燕郊居住的40万北京社保居民以及在燕达养老居住的千余位京籍老人就近就医提供了便利。燕达医院现已成为京冀医疗合作示范项目。
探索医养结合,让养老乐园在北京周边落地
养老是医疗的进一步延伸。燕达集团以燕达医院为依托,紧邻院区建立了一座超大规模的老年养护中心,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规划床位1万张,目前30%的床位已经被订出。
这座养老社区按照全程化持续照护的标准设计和建设。记者看到,每个护理型房间都配备了与医院病房相同的设备,包括紧急呼叫器、吸氧装置、病床。天花板上安装有多功能滑轨,便于吊瓶输液和辅助病患老人行动。每栋公寓楼内还配有餐厅、活动室和康复理疗室。服务人员24小时值班,并可在紧急情况下,将发病老人快速送到燕达医院接受治疗。
记者在这座养老社区里采访了几位老人,发现他们大多是从北京过来的。一位老人告诉记者,他之所以选择来这里安度晚年,一方面是因为这里的养老设施非常齐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背靠医院,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和全程的护理。
通过与这些老人交谈,记者发现他们对社会化养老持开放心态。他们更为看重的是养老院所能提供的服务质量和护理水平。而燕达养老社区所探索的医养结合、康养一体模式也为社会化养老服务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范例。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攀升,特别是在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正在持续增长。据2018年1月北京市老龄办发布的《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白皮书(2017)》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约333.3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4.5%,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二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走出北京,寻找理想的养老乐园。
通过走访可以看到,完善和发展养老服务业,不仅是全社会关心的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一项大有可为的事业。做好这份事业,不仅要着力推进跨地区、跨部际资源整合,还要推动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建设,探索特大型城市群养老服务业的协同发展,从而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