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6月25日讯 (记者 彭瑶)“2018年,辽宁地区生产总值2.53万亿元,是1952年的213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8万元,是1952年的94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16亿元,是1952年的792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342元和14656元,分别为1978年的102倍和79倍,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着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共辽宁省委书记、辽宁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求发6月25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作出如上表述。
连续17个季度经济增速首超6%
陈求发指出,2017年,辽宁经济实现了筑底企稳。2018年,全省经济稳中向好。今年一季度实现6.1%的增速,增长实现了与全国基本同步,自2014年第四季度以来首次超过6%,标志着辽宁经济步入了平稳健康的发展轨道。
辽宁基本养老金实现14连涨,连续多年每年新增就业40万以上;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7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9%,高等教育率先进入大众化阶段;“15分钟医疗圈”覆盖八成以上居民,每万人拥有病床位73.5张;贫困人口由2014年底的126万减到去年底的13.02万,贫困发生率由5.4%下降到0.6%,今年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
过去,辽宁烟囱林立,环境污染严重。近几年,辽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去年城市优良天数296天,比例达到81%。河长制全面建立,辽河流域综合治理全面实施、渤海综合治理扎实推进,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完成农村改厕15.6万座。
辽宁按照党中央部署,彻查辽宁拉票贿选案,坚决肃清薄熙来、王珉恶劣影响,净化修复政治生态取得重要成果。党风政风持续上扬、社会风气持续好转。
转变老旧发展模式 追求内涵式发展
“影响和制约辽宁振兴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偏资源型、传统型、重化工型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难以适应市场变化。”陈求发指出,辽宁改变拼资源、拼速度,高投入、低产出的老旧发展模式,追求内涵式的发展,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辽宁重点抓好装备制造、石化、电子信息等产业升级。去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8%、增速居全国第3位。服务器、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98.4%、96.9%和17.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40.1%。
辽宁大力发展金融、物流、科技服务、总部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提高医疗健康、育幼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去年,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9.6%,快递量增长27.1%、业务收入增长29.3%,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增长55.6%。
另外,辽宁还大力压减玉米种植面积,做大做强设施农业,发展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大连樱桃、丹东草莓、盘锦大米河蟹等一大批辽宁农产品品牌享誉全国。
辽宁还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入手,出台科技强省实施意见,推动科研“三评”改革,促进科技成果“三权”下放,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积极性。去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7%,攻克关键核心技术55项,有22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9%,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5.5%。
此外,辽宁深入实施沈阳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突破辽西北、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县域经济发展“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出台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区域发展迈出新步伐。
年底前基本完成地方国有企业厂办大集体改革
如何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中共辽宁省委副书记、辽宁省人民政府省长唐一军表示,下一步,辽宁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僵尸企业”处置任务。加快推进本钢集团、城乡建设集团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年底前基本完成地方国有企业厂办大集体改革。
引导优势民营企业做精做强主业、加快转型升级。年底实现“个转企”10000户左右、“小升规”1000户左右、“规升巨”100户左右。加快推进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中国—中东欧“17+1”经贸合作示范区、东北亚经贸合作先行区建设,推进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探索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
同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进人才;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基地,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开展一批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一批叫得响的辽宁品牌,成长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以新材料和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年内完成13.02万贫困人口脱贫、128个贫困村销号、5个省级贫困县摘帽任务。高度关注金融、企业债务、社会稳定等领域风险隐患,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把辽宁人民的母亲河治理好,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此外,抓好各类群体就业工作,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