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逢,又在北京。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4月25日拉开帷幕,来自150多个国家和90多个国际组织的近5000位外宾齐聚北京,共同总结合作进展,规划合作蓝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重大国际合作倡议,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影响力日益扩大。截至2019年3月底,已有12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有关合作理念和主张写入了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重要国际机制的成果文件。实践证明,“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时代潮流,契合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愿望。 

5年多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成果超出预期。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合作,有的国家建起了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一条现代化铁路,有的国家第一次发展起了自己的汽车制造业,有的国家解决了困扰多年的电力紧缺问题。中国同沿线国家共同建设的82个境外合作园区,上缴东道国税费20多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将近30万个就业岗位。

事实充分说明,“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各方携手加强互联互通、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实现共同繁荣的机遇之路。

“一带一路”倡议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经济全球化作出了中国贡献。

“一带一路”创建了走出零和博弈,实现双赢、多赢、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模式。当今世界正被增长动能不足、南北差距过大等“疾病”缠身,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要致富,先修路”的中国发展模式的国际化实践,更是对世界之患的对症下药,旨在为世界开创一个更开放、更包容的未来。中国愿意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与其他国家分享自己的发展经验,与沿线国家共建美好未来。

以互联互通为目标的“一带一路”,将有效推动各国生产要素的自由便捷流动。通过“一带一路”,世界将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全球经济再平衡也更加可期。这种将共赢作为宗旨的理念,跳出了历史上大国发展建立在牺牲小国利益之上的窠臼。

“一带一路”倡议的智慧还在于,它引领了全球合作共克时艰的新范式。“一带一路”倡议蕴含和平、开放、包容、互鉴等精神内涵,是超越社会制度和文化差异的价值理念,也是中国对人类未来如何发展的理性思考。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的环境里,谁都不能独善其身,单凭一个国家也不可能力挽狂澜。这种主张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世界观,崇尚团结、强调合作,是对当今世界的疑难杂症开出的有效药方。

“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把沿线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展现出惊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向各国证明,一个经过“优化”的全球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也通过“一带一路”向世界说明,各国必须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只有国际合作“化零为整”、同向用力,人类才会有足够战胜困难和挑战的能力。

“一带一路”的一个重大贡献,在于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中国方案。传统的全球治理体系由西方大国主导,重视大国利益,忽视小国诉求。而“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意味着各方都是平等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也是责任和风险的共同担当者。各国诉求都会得到回应,各国利益都会受到尊重,这是西方主导的治理体系所欠缺的。“一带一路”倡议虽然由中国首发,但并非由中国包办,而是各方参与,共襄盛举,有助于建立更具代表性、包容性、开放性和公正性的全球治理体系。

经过近6年的不懈努力,“一带一路”已完成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阶段,转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全面推进阶段。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方共同努力,共建“一带一路”一定会走深走实,行稳致远,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廉洁之路,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中国网评论员 戚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