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4月24日讯 为了加强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规则研究,推动理论创新,贡献中国智慧,201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研究院正式成立。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研究院汇聚中国人民大学优势学科资源,由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著名资深国际法学家余劲松教授领衔担任院长,著名中青年法学家叶林教授、韩立余教授、肖建国教授担任执行院长,多位优秀青年学者参与秘书处工作。

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不仅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也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发展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随着国际贸易和投资迅猛增长,国家商事争端和国际仲裁案件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高效公正、互惠互利的纠纷解决机制。

围绕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的制度架构是当今国际交往的基本要义和保障。随着国际商事交易大环境的变革、商事争端的新型化以及时代新要求,革新国际商事争端的应对方式成为题中之义。国际商事争端的预防和解决机制是一种应时且有效的争议应对思维,其突出的比较优势将引领该机制成为未来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的趋势与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国际商贸规则和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等有关问题研究,已形成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人大法学院一直与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商务部、中国贸促会等密切合作,积极参与相关工作,探索推进民事诉讼法、仲裁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的配套修改工作,为“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机制和机构的建立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和保障。中国贸促会法律事务部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于2017年12月20日签订合作协议并举行国际争端预防与解决研讨会,共同开展国际商事争端相关问题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研究院将集中、深入、系统地开展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问题交叉研究、跨领域交流与国际合作,加强法学成果转化运用,为推动建立和完善更加开放、公平和高效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提供法律理论基础。研究院将为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政府和企业搭建开展国际商事法律咨询、研究合作与交流、共商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机制的法律服务平台,启动“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法律数据库建设和涉“一带一路”国家国际商事争端案件信息化管理和大数据建设等。研究院将有效推进法学研究、法学教育和法治实践的深度融合,为未来国际商事争端仲裁人才建设提供孵化平台。研究院为各方通过磋商、对话、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多元化纠纷、平等保护各当事人合法权益,营造有助于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打造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商事争端仲裁平台。

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研究院主要负责人简介

院长

余劲松,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资深国际法学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法学学科规划小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法学学部委员、最高人民法院涉外商事海事审判专家库专家、外交部国际法咨询委员会顾问、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财政部法律顾问、中国国际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委员和仲裁员、世界银行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ICSID)调解员和仲裁员(2004-2016)等。曾任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校长助理、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等职。

余劲松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经济法、国际投资法、跨国公司法。他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和部委的重大科研项目,主编了10余部全国性高校法学教材,出版有多部学术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学术专论数十篇。其著作《中国国际经济法的理论与实践》还被日本早稻田大学翻译成日文,由日本成文堂株式会社出版。

余劲松教授是我国国际经济法学教材建设的领军者之一。他主编了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国际经济法学》、教育部面向21世纪法学核心课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国际经济法》等多部全国性教材,对国际经济法的学科体系及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学科体系作出了贡献。

余劲松教授在跨国公司法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他采用综合的、比较的方法,系统深入地讨论和分析了跨国公司所涉及的主要国内法和国际法问题,填补了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中的空白。其专著《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获得《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部级奖)一等奖。

余劲松教授在国际投资法领域的研究处于前沿。其已历经修订至第五版的《国际投资法》教材,既阐述了国际私人投资所涉的企业形式和有关协议,也系统考察和分析了调整私人投资的国内法和国际法制度和规则,形成了科学合理、独具中国特色的国际投资法学科体系,曾获得司法部部级优秀教材一等奖。

执行院长

叶林,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民商法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商法、公司法、证券法、金融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兼任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民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亚太仲裁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立法专家顾问、期货法立法专家顾问、最高人民法院执行特邀咨询专家、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案件专家委员会委员。

叶林教授在国内多家仲裁机构担任仲裁员,从事仲裁实践20年,积累了丰富的仲裁经验。现为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哈尔滨仲裁委员会、鄂尔多斯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和哈尔滨仲裁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通过参与立法和司法解释起草,通过参与仲裁、举办讲座、撰写论文等多种形式,深度参与我国营商环境法制建设。

韩立余,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兼任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国际经经济法律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国际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投资仲裁常设论坛副主席。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专家组指示名单成员。曾担任国务院反垄断法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

韩立余教授主要从事国际经济法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世贸规则与产业保护》《既往不咎-WTO争端解决机制研究》《经营者集中救济制度》《美国外贸法》等专著,编著《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案例分析研究》系列作品,独著教材《世界贸易组织法》获“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参编《国际经济法》教材获得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参编国家马克思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教材《国际经济法》,主编《(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全译本导读》《国际投资法》《国际经济法原理教程》等其他作品。《既往不咎-WTO争端解决机制研究》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美国外贸法》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曾承担多项国家社会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项目和其他部委委托的研究项目。

肖建国,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纠纷解决研究中心主任,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兼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执行理论专业委员会(筹)主任、中国行为法学会执行行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执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咨询专家、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咨询专家、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案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华东政法大学等兼职教授,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肖建国教授主要从事民事诉讼法、证据法、仲裁法等研究,著有《民事诉讼法(第八版)》、《仲裁法(第三版)》、《民事诉讼程序价值论》、《证明责任》、《民事执行法》等40多部,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先后获中国法学会、教育部、“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等论文、著作一、二等奖,获得教育部、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最高人民法院、教育部、中国法学会等多项课题,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参与新2012年《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人民调解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反家庭暴力法》和最高法院新民诉法司法解释、民事执行司法解释等的起草论证工作。

秘书长

张文亮,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法学博士、比利时根特大学法学博士,在国际民事诉讼、国际商事仲裁、冲突法、国际法、欧盟法等领域有深入研究。在国外权威出版社Kluwer Law International,以及国内外核心、权威等期刊,如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Yearbook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Spanish Yearbook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现代法学》、《民商法论丛》、《人大法律评论》,《国际法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彭小龙,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基础法学教研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纠纷解决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法治评估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纠纷解决、法律社会学、法理学、司法原理与比较司法制度等,迄今为止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中英文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一部,译著多部。

副秘书长

刘洋,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未来法治研究院研究员,全球法律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学法学硕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法学博士,在国际法学领域有深入研究。

朱颖,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未来法治研究院研究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主席高级助理。获得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学位(J.S.D.)、法学硕士学位(LL.M.)。曾任耶鲁大学“耶鲁青年全球学者”项目首席讲师、耶鲁法学院研究助理、耶鲁法学院第五届博士学术年会委员会成员。研究领域包括国际经济法和国际环境法,曾在《哈佛国际法杂志》、《自然资源杂志》、《国际贸易问题》等SSCI、CSSCI期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其博士论文获得耶鲁法学院年度最佳国际私法论文奖,并获得霍华德 M. 霍兹曼国际仲裁与争端解决基金、奥斯卡 M. 吕布豪森基金等多项研究基金支持。

吴至诚,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普通法中心副主任,未来法治研究院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商法、民法。在牛津大学法学院先后获法律硕士(MJur)、法学硕士(MPhil in Law)、法学博士(DPhil in Law)学位。

金印,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未来法治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博士、海德堡大学法学博士,在民事诉讼法、民商法、比较法领域有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