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3月1日讯(记者 吴琼静)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旨在通过全要素产业链的链接,推动形成全新的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2019年全国两会开幕在即,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对媒体表示,工业互联网既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也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将对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徐晓兰是在“工业互联网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做出上述表述的。当天参加研讨会的还包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利华,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等多位业界大咖,以及来自海尔、用友网络、阿里巴巴、富士康等企业的多位代表。产官学界的代表一起围绕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意义和思路、技术难点、以及未来新业态等多个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工业互联网建设事关我国核心竞争力

徐晓兰在发言中表示,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作为新型的基础设施,对数字经济的建设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看到,德国出台了“工业2030”计划,美国也举全国之力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最终的着力点都是发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提升本国的核心竞争力。徐晓兰指出,目前,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和发展已经迎来了关键的历史机遇,我们需要把发展工业互联网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抓手,最终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副部长刘利华对工业互联网能从哪些方面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了深入分析。刘利华指出,一是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有利于优化存量、降低企业的综合成本,比如减少用工量、压缩运输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目前,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已有试点;二是工业互联网有利于扩大增量,更好地支撑先进制造业向价值链的高端延伸,实现跨设备、跨系统、跨厂区、跨地区的互联互通,增加企业利润,推动整个制造服务体系的智能化,推动服务型制造的发展;三是工业互联网有利于融通发展,促进创新创业。通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跨行业、跨地域、跨时空的快速汇聚。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在会上展示了其通过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打造的“工业智联网”的研究进展。张军表示,在5G大规模商用后,工业实体的智能化发展将极大增强,最后通过智能层面的人机物的交互实现协同合作。“工业智联网是一个全新的以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的体系”。

张军指出,未来我们需要培育基于工业智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形成一批工业智联网重大应用系统,抢占智联网的制高点。同时,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也亟待提升,张军认为,要加大工业智联网人才培育,培养出精通制造和信息技术的跨界创新型人才。

研讨会上,来自海尔、用友网络、阿里巴巴、富士康等企业的代表,也对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实践下,未来生产端、产品端和平台端将诞生的新业态和具体应用进行了展望。企业家们认为,从生产端切入的企业,应主攻智能工厂和生产线,通过集成生产系统获取数据,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从产品端切入的企业,应主攻智能产品,提供智能增值服务,拓展价值空间;从平台端切入的企业,应主攻第三方工业互联网平台,主要提供运营优化、资源协同、设备连接管理等创新应用的支撑服务。

未来产值可期 关键问题亟待突破

我国是制造大国和互联网大国,两者优势的结合为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数据显示,我国作为制造大国,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同时作为网络大国,也拥有全球最大、世界领先的光纤通信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

麦肯锡预测,工业互联网在2025年之前每年可以产生高达11万亿美元的产值,到2030年工业互联网能够为全球带来14.2万亿美元的经济增长。刘利华表示,我国也有数据预测显示,2019年工业互联网的产业规模或将达到4800亿人民币,能够为国民经济带来2万亿的增长。

同时,与会专家也指出,尽管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开局良好,但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核心技术能力和产业生态圈建设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工业互联网的规模化应用仍面临较高壁垒。目前,我国也缺乏类似GE、西门子等具备综合解决方案和全领域覆盖能力的龙头企业,工业互联网发展涉及工业、IT、通信等领域的纵向、横向整合,复合型人才以及大量新型技术工人缺口巨大,这些都是亟待通过多方努力共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