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姜琪来说,今年的元宵节与往年大不相同。“以前很简单,就吃一吃元宵,今年来看看花灯,感觉更有节日气氛。”姜琪对中国网记者表示。和姜琪一样只吃元宵的王伟,今年也带着全家人驱车40分钟赶来看花灯。

游客在花灯前拍照。中国网记者 郭泽涵 摄

吃元宵和看花灯是元宵节最主要的两个活动。“元宵”一词指的是时间,正月即元月,“夜”与“宵”同义,元宵节当晚有赏灯习俗,因此又叫“灯节”。

融入传统年味儿的彩灯。中国网记者 郭泽涵 摄

据柯玲编著的《中国民俗文化》记载,一般认为,元宵节起源于汉朝燃灯敬佛的习俗,隋朝赏灯活动达到鼎盛,人们戴着假面具表演杂技,俗称“耍百戏”。为了节约,唐朝废除了“耍百戏”表演,但看花灯的习俗流传至今。

“此次灯会想为人们打造一个具有老北京年味儿的春节。”据南宫恒业集团品牌推广部副部长赵彩丽介绍,南宫第二届新春灯会共展出5000余件彩灯作品,由150多名非遗匠人历时3个月制作完成。

不断变换颜色的彩灯隧道。中国网记者 郭泽涵 摄

“这些彩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技术。”南宫花灯制作总负责人冯杰在接受中国网采访时指出,大部分彩灯是由传统锦缎裱糊造型灯组构成,为了凸显视觉效果,采用激光投影技术,将灯片制作的动画投射在地面或建筑上,呈现各种动态光影。

3D打印的天鹅形象彩灯。中国网记者 郭泽涵 摄

据冯杰介绍,整个灯展安装了大量的LED数码管,实现灯光的扫描、渐变、追光等变化。光雕灯是由LED光带(软光条)随丝架造型缠绕而成的线型彩灯,由PE材质制作而成的互动彩灯、互动球、互动秋千通过重力感应达到光色的变化,机械互动彩灯则是在灯组上安装电机使其动起来。

此外,灯会上还展出了利用3D打印技术、机器绘图等方式制作的动物形象和迷宫灯组。

财神形象的彩灯迷宫。中国网记者 郭泽涵 摄

“迷宫是互动性很强的灯组,入口处是财神爷的形象,进去走一走寓意新的一年都有财运相伴,”赵彩丽说:“七彩秋千和七彩灯小朋友们很喜欢,荡一荡秋千,拍一拍七彩灯,让它跟着自己的节奏变换不同的色彩。”

“鹦鹉之王”彩灯。中国网记者 郭泽涵 摄

5000余件彩灯作品中最令人瞩目的要数“鹦鹉之王”了。它高达15米,由10多名匠人花费近40天制作完成。“高度成为制作中的最大难题,为保证作品外观完美不受损,又照顾到其安全性,我们选用了质量更好的钢材,采用加密造型骨架,使用加厚布料,刷双遍胶。”冯杰说。

十二生肖彩灯。中国网记者 郭泽涵 摄

“这里的灯展不仅规模大,工艺也比较精美。”姜琪说。只在儿时玩过灯笼的李巍表示,第一次看到大型的户外花灯展很震撼,“十二生肖彩灯还附有2019年各个生肖的运势,既有知识性又好玩儿。”


中国网中国发布工作室出品

监制:鲁楠

审核:张艳玲

文字:金慧慧 彭瑶

摄像:郭泽涵 彭瑶

剪辑:郭泽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