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2月12日讯(记者 欧阳啸鸿)“对于传播民族文化、沟通人类心灵、增进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来说,电影无疑是最好的手段。”第四届德国中国电影节开幕前夕,电影节主席、欧洲时报文化传媒集团总裁、《欧洲时报》社社长张晓贝如是说。

第四届德国中国电影节将于2月20日至24日同时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和法兰克福举行。电影节组委会共提名11部中国最新影片,参与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女演员等5个大奖的角逐。在为期5天的时间里,观众可以在两地影院欣赏这11部影片。

张晓贝表示,德国是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的举办地之一,德国的柏林国际电影节是中国电影的“福地”,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1988年在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得最高奖“金熊奖”,标志着中国电影开始走出国门,进入国际视野。但是,几十年中,中国电影节在欧美各地风生水起,在德国却始终没有符合国际规范的中国电影节。欧洲时报在2016年创办德国中国电影节,便是为了补上这一“空白”。3年来,德国中国电影节把几十部现实题材的影片带到了德国,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

本届电影节由欧洲时报文化传媒集团和海汇润和集团联合举办,组成了由7名中德电影和传媒专家组成的评委会,评选5项大奖。评委会主席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刘杰。电影节专门设立了“向大师致敬”单元,展映刘杰的3部代表作《宝贝儿》、《透析》和《捉迷藏》。

刘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海外办中国电影节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形式。海外院线在引入中国电影时,会根据其自身的观点对影片进行筛选,而通过中国电影节这一形式,能够按照中国人自己的观点展示中国的文化,更好展现中国的过去、现在与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