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来“不惑之年”,合作共赢仍是中美必选之路

随着2019年新年钟声的敲响,中美两国迎来了双方关系发展进程中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建交40周年。此时,两国的经贸磋商正在继续推进,双方都力图在最后时限前为贸易问题寻找和解的出路——再过大约60天,中美的贸易“休战”期将结束,之后是握手言和还是“再起硝烟”,目前仍然难有定论。

过去的2018年,贸易摩擦成了中美关系的关键词。这场围绕关税的你来我往,却并不只是贸易本身的问题,其背后是美国对中国快速崛起的不安与焦虑。经济方面,美国希望摆脱在供应链上对中国的依赖,抢占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优势;战略方面,美国希望维持自己国际秩序“制定者”的地位,削弱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影响力。

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经历了从隔绝向接触的转变,在合作与竞争中不断前进。经过40年的发展,两国间旧有的力量平衡被打破,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应地,美国的对华政策也在进行系统性的调整。随着特朗普任内《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防战略报告》、《全球威胁报告》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美国政府对华遏制和竞争的基调似乎已经确立。

因此,中美的经贸摩擦是两国结构性矛盾的体现,美国的对华政策趋向短期内可能不会改变,期待中美关系在建交40周年之际立竿见影地实现“重归于好”难度不小。在贸易问题上,摩擦和谈判仍是今年的主题。类似孟晚舟事件的风波也可能一再为中美关系蒙上阴影。

但是,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美关系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平稳中有波折、前进中有迂回。“我们有一千个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未来中美关系的关键,就是如何处理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的关系,在更加平等的架构中实现新的平衡。

“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为避免这样的相互战略误判,回归理性、保持沟通常态是必不可少的要求。在这一方面,两国领导人都展现出了高度的战略理性。

自海湖庄园会晤以来,中美领导人多次在关键节点通过通话或直接会面,就两国关系和涉及全球安全的问题进行沟通和协调。正是不久前两国领导人在阿根廷G20峰会期间的重要会晤,为双方的贸易摩擦赢来了宝贵的“休战期”。可见,即使双方剑拔弩张,如果有机会接触和交流,还是可以找到弥补裂痕的切入口。这些沟通虽然不一定能立刻解决问题,但无疑可以减少误解与误判带来的冲突和损伤,为开启具体的磋商和谈判铺下道路。

从长远来看,保持双方高层的对话沟通,建立并稳固相关的长效对表机制和更加深层次的战略互信,是推动中美关系向好发展的有利因素。

而且,矛盾的深刻存在,也并不代表双方不应当争取扩大共同利益领域的合作、管控分歧。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两国经济仍然具有高度互补性,在农业、能源、金融、教育、医疗等诸多领域仍存在着巨大的合作潜力。作为两国关系“压舱石”和“推进器”的经贸关系依然十分紧密。在朝核问题、反对恐怖主义等全球安全问题上,中美也有共同利益,这些问题的处理也需要两国合作。只要这些因素没有改变,中美关系就有改善的空间。

此外,40年来,无论两国政治关系如何变化,两国关系的民意和社会基础已逐渐深厚。中美之间人员往来不断增加,旅游业蓬勃发展。在美国的超市、商场、学校、旅游景点等地方,可以经常看到中国人的身影。同样,美国来华人数的增长速度也十分可观。可以说,中美关系的基础已经扎根于两国人民之中。两国人民对彼此加深了解、增进友谊的强烈愿望,为中美两国发展关系提供着不竭的动力。

由此可见,未来一年乃至更远的将来,中美两国合作的基础仍然牢固,不论中美关系如何发展,合作一定不会缺席。用合作来规范冲突,在竞争与合作中曲折发展,将是中美关系的常态。

当前,对于中美关系的新一轮大讨论已经开始,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如何判断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而是如何应对美国的调整。对于那些有损中国核心利益的施压,当然要断然拒绝、巧妙反制、大胆博弈。同时,如王毅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所说,“形势越是复杂,越要头脑清醒,矛盾越是多发,越要保持定力”。面对美方的遏制,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和全面创新,不断加长体制短板,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说:“四十而不惑”。四十年的经验教训足以证明,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当今世界,世界各国正日益形成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中美要走的,只能是有利两国、惠及世界的新路,而不是重蹈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迎头相撞的覆辙。“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美中两国共同发展”。(中国网评论员 戚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