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以“汇聚华夏留学报国英才,助力广东走在全国前列”为主题的欧美同学会第七届年会暨海归创新创业广州峰会顺利召开,专家大咖群策群力助力湾区金融发展。

在欧美同学会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金融投资分论坛上,北京金融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范文仲,渤海银行行长、欧美同学会金融委员会会长李伏安,广州市南沙区委常委、副区长祝丹涛分享了他们的观点。

范文仲:金融创新——湾区腾飞新动能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内外变革的时代。每个人都深刻感觉到,国家之间、区域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明显加剧。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城市带这几个经济地区都在谋求创新发展的方向,从经济地理上看,既有互补,也有竞争。对目前的发展方位,我们要有清醒的认知:

一是中国发展的现代变化,中国正在从中等收入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在这样一个阶段,人员、要素流动强度大大加强,收入上升,各个地区都做了未来规划,都在争人才、争资金,这是国内的变化。

二是从全球范围来讲,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大的科技变革。人类在历史上有几次大的科技跃进。第一次是农业革命,主要解决人的生存问题(Survival),争夺土地资源和人口。第二次是工业革命,人变得更加强壮(Stronger),在工业革命时期,整个社会争夺的核心资源是能源和矿产。现在处在第三次革时期,是信息和数据的革命,这样一个革命是解决人实现智慧的追求(Smarter)。这个时代真正争夺的核心资源是什么?大家都有共识,那就是数据、信息。现在很多免费的东西,其实正是未来具有非常大价值的核心资源,也是各个国家都在争夺的资源。

三是从企业层面来看,现在兴衰周期缩短,一个企业从创业发展到世界前十大企业,只需要二十年;但反过来讲,如果一个企业从世界前十到衰落破产可能也就只需十年。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大家可以看到这种竞争态势,竞争创新氛围的压力非常明显。

目前各个国家都在谈创新,各个地区都在谈创新,各个企业都在谈创新。创新要抓住什么?大湾区的发展,和京津冀协同、长三角经济带等都是一样。未来,各地的这种竞争力不取决于人口,尽管人口是经济的基础因素;也不取决于现在的资产数量,尽管大家现在都在谈GDP;真正的竞争力取决于对未来的判断,对技术趋势改变的洞见。这种适应变化的能力,这才是核心竞争力。

要培养竞争力,就要抓住几个方面。一个是产业,产业趋向有几个要素:一是收入。中国本身的收入增长,在10000万美金到20000万美金之间。我们能看到各种产业兴起,如消费升级,就会带动休闲、旅游收入增长。

二是人口结构。老龄化变化会带动养老事业、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这个路径是每个国家都经历过的,在其他发达国家也可以看得到,这是一个规律。

三是技术变革。现在的战略产业,像石油、通讯、交通等都是在十九世纪下半期、二十世纪下半期短时间迸发出来。我们现在正处在类似的时期,未来战略产业就在这段时间将会集中出现。能不能抓住产业方向,是巨大挑战。

我们一定要记住,创新兴于技术,成于制度。金融和创新光靠技术单兵突进不行,我们在历史上有非常多的教训。中国在历史上曾是金融创新大国。世界上最早很多金融科技都是在中国产生,例如冶金术、最早的铜币、造纸术、北宋印刷术,以及随之导致中国发明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些都是金融科技创新。但是由于没有后续制度保障,像交子这样的金融创新被利用筹措军费,导致整个金融创新崩溃。纸币发明中国比西方早了六百年,经过北宋、元朝、明朝,最后退回到金融支付。起了大早,结果赶了一个晚集,就是因为没有建立法律制度契约。技术专家们有很多技术梦想,有点像科学狂人,所以要吸取历史的记忆和教训,创新光靠技术,靠单兵突进是不行的。

展望未来,无论是大湾区,还是京津冀,或是长三角的发展,既要做一个科学创新、金融创新的热土,同时要争取做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的源泉。只有这样,我们的创新之路才能行稳致远。

李伏安:打造成世界级金融科技湾区潜力巨大

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背景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港珠澳大桥通车为契机,我们有理由相信金融科技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通过湾区向东南亚、亚太地区延伸,发展潜力很大。大湾区可将香港世界金融中心和境内科技金融发展优势叠加,金融科技发展实现自然生长到有组织、有体系、有系统地生长。

粤港澳是我国经济活力最强、科技创新资源最集中、新兴产业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我们可以把打造粤港澳世界级金融科技湾区作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发展、深化“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战略决策。其中,广州、深圳、香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核心城市,发展金融科技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充分发挥各方在金融领域和科技领域的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通过三地金融科技融合发展,形成金融科技对外开放合作枢纽。具体来说,可以深圳前海作为金融科技创新前沿基地,培育创新主体,结合各类场景,借助科技手段,创新金融服务,并通过试点应用到普及推广再到跨域传播,逐步扩大影响力,凭借大湾区协同优势,先传递到香港,再向国际辐射。

市场行为带来的数据集成、数据挖掘,促进商业模式的转型,实际上已经改变了我们实业和金融业的产业模式。而金融科技不仅可以赋能区域经济,还在三地联动、交流方面有很多具体应用,解决了很多现实问题。比如,身份的问题:一位香港的先生,娶了一位澳门的太太,在广东生了一个小孩,就面临三地身份验证和转换的问题,可能一天之内三地奔波,时间全花费在过关的阶段。金融科技如何更好的加以应用促进这样的问题得到解决,加快推动大湾区互联互通。比如,在湾区内普及移动支付是“共建世界级金融科技湾区”的第一步,而由腾讯开发的“E证通”优先在粤港澳大湾区试点虚拟多证合一,实现一部手机承载多张证件,包括身份证、回乡证、微信通行证(电子港澳通行证)等,解决了此前三地居民跨境业务在线办理缺乏身份信息认证的问题。又比如,近日上线的粤港澳大湾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建成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贸易金融底层平台,致力于打造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国,辐射全球的开放金融贸易生态,有利于增强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共同构建贸易金融生态圈。

在粤港澳金融科技湾区建设中,如何协调不同制度将是重要课题。我认为可以借鉴港澳或者国际金融的开放政策,提高金融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同时如果相关领域还没有监管制度的话,也可以利用监管沙盒进行金融科技项目试行。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金融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产业体系升级,今后可以借助金融科技的发展,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和服务业价值链升级。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三个方向来努力:

一是培育利益共享的产业价值链。将湾区构筑成全球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发展的示范地和催化中枢,共同分享发展的红利,助推现代产业体系转型;二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对标全球科技产业前沿,加强基础研究与国际交流合作,加大资金、人才、知识产权保护和相关政策制度的支持;三是构建异地创新网络。以香港、广州、深圳中心城区为重点推进专业创新,推动创新资源的集聚和高效利用,实现从研发到产业化的一条龙创新全过程,提升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能力。

祝丹涛:粤港澳大湾区——释放巨大改革和发展红利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总体上构成我国区域发展新布局。三大战略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定位不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同,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不同。落实总书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的重要思想。首先需要突破的,是粤港澳要在现有非常好的发展基础之上,进一步推动要素,特别是资金自由流动和建设金融共同市场。世界湾区发展具备的共同要素,一个是人才,第二个是企业家精神,第三个是资金。在企业家精神召唤下,把人才、资金、数据这些要素整合起来,湾区就具有了持续的国际竞争力。

广州本身的发展比较均衡,企业家群体不断涌现,特别大的企业,特别知名的企业家没有那么明显,但是整体发展比较均衡,制造业基础比较好,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湾区的几个核心城市发展特色各不相同,恰恰应该是湾区下一步融合发展的巨大红利所在。区域合作新机制,湾区可以先做起来,在世界别的湾区也都有各种方式、各种路径的政府之间的协作安排,有的甚至是非政府组织做这个事情。所以在大湾区范围里,城市之间怎么合作,粤同港澳怎么合作,如何创新合作机制,使得各具特色的发展条件和潜力转化为巨大的改革红利、发展红利,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民营经济的发展,始终是广东最大的特色。这和广东好的营商环境,好的产权保护密不可分。广州有知识产权法庭,是全国拥有知识产权法庭的两个城市之一,都是好的发展环境优势的体现。相信在总书记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之后,广东民营经济会迎来新的高质量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