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现在还在海外,欢迎你回到祖国来;假如你已经回到我们的祖国,欢迎你跟我们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学家们一起努力,建设我们的家园。”

11月28日至30日,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七届年会暨海归创新创业广州峰会在广州举办。

在29日举行的大会开幕式、欧美同学会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以及欧美同学会第二届“双创”峰会上,多位重量级归国英才畅谈感悟,诚邀各界海归人才到粤港澳大湾区这片热土投身创新创业。

谭铁牛主旨发言

粤港澳大湾区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发展优势得天独厚,尤其是在科技创新领域动能巨大。

如果回顾技术产业变革的历史进程,下一轮的技术革命要推进人类社会从当前信息化迈入到智能化的时代,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即将来临的时候,我们再也不能错过,要抓住第四次科技产业变革的先机。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新时代?这是一个契合时代的课题,人工智能是我们都在探索的领域,也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

大家可以简要回顾一下,过去几百年间世界科技革命发生了多次科技革新,每一次革新后就是产业变革。西方一些国家抓住了科技革命的机会,率先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找风口不如抓关口,抓到关口就是拥有先机和开拓创新。智能化时代需要人工智能的牵引,人工智能将是新一轮科技产业链的重要驱动引擎。

要加快人工智能的发展,首先要知道人工智能目前是什么样子。我认为人工智能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过社会影响日益凸显。

现在人工智能对有些问题无法理解。比如翻译“欢迎新老师生前来就餐”时,人工智能可能会理解成“欢迎一名叫做‘生前’的新老师来就餐。”诸如此类的例子还很多。

所以未来短期内,人工智能只能与人优势互补,人工智能还需要人牵引。不过人工智能正加速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它正在变革科学。

此外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应当引起重视,部分职业被取代,社会分工也会发生变化,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核心技术将取得新突破,“智能+”模式的普适应用为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法律法规、道德伦理、社会治理等将面临新挑战。

人工智能也正成为各国竞相布局的战略新高地,与国外相比我国虽然还有一定差距,但在数据资源、应用场景、市场需求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在未来我们国家应当如何做,才能把握住人工智能这个新“关口”?

首先我们要理性务实,抓实基础研究,构建自主可控的创新生态,同时我们要加快创新人才的教育培养,加快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强和鼓励人工智能社会学研究。

坚持在开放中创新,创新中发展。我们要共担共享的全球治理,肩负大国责任。

默认标题_公众号配图(竖版)_2018.11.29 (2).jpg

陈新滋主旨发言

我跟世界上几个大湾区的关系都比较密切。我在粤港澳大湾区生长,然后到东京读书,后又去美国工作。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机遇。把握好机遇,对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华民族今后的发展都将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粤港澳大湾区起的作用相当大,它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到2003年,前店后厂的制造业垂直分工;到第二阶段,2003年到2016年,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产业横向整合;第三阶段,2017年开始,大湾区共同参与国际高端竞争,需要更多合作。

从交通上看,粤港澳大湾区是非常好的交通枢纽,整个大湾区交通越来越方便。

从教育上看,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香港也拥有丰富的教育科研资源,有5所大学在2018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随着国家发展,国内大学在国际上的排名一定会越来越靠前。

粤港澳大湾区每个城市都有它的特点,经过整合,我认为力量会变得非常大。比如,在教育资源共享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做得非常好,香港科技大学也准备在广州设一个分校,越来越多这种合作将对大湾区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我个人也受益很大。

从整体来看,跟国际上其他三个大湾区比较,粤港澳大湾区还有很多空间。关键是要完善创新合作,广州在这方面就做了很多工作。我认为,今后要实现跨地域、跨领域、跨学科、跨制度的合作,把粤港澳大湾区的很多力量联合起来,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得更好。

假如你现在还在海外,欢迎你回到祖国来;假如你已经回到我们的祖国,欢迎你跟我们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学家们一起努力,建设我们的家园。

人才是跟着资源走的,留学人员回国的目的就是想做事情。如果只是让他们回来有个很舒服的工作,他们是不回来的。所以,应该给他们提供做研究的环境,更好发挥他们的作用。另外,让人才的家庭安居乐业也非常重要,这其中儿女的教育很重要。

默认标题_公众号配图(竖版)_2018.11.29 (3).jpg

陈十一主旨发言

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非常重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速,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目标之一。

在未来大湾区应如何发展?首先应从更高层面进行国际人才自由港的顶层设计,完善人才发展政策体系,吸引更多国际人才,要加速人才要素在湾区自由流动。

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探索境外高端人才税收优惠政策,解决子女入学与医疗等问题,还有建设专门的科技人才用房,形成对接国际的科研创业环境,让人才安居大湾区,安心做贡献。

其次,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支撑作用,一方面发挥一流高校的“人才蓄水池”作用,推动高校与企业研究合作。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同时建设世界一流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

此外还要打造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大学与城市有互动关系,大学从人才、技术、文化支撑城市发展,城市要从经费、空间、资源反哺大学。

从目前看来,在第四次工业变革中中国表现得很好,我认为将来量子计算、生物基因工程,还有能源等其他方面都有很好的前景。我们要在新时代汇聚世界英才,扎根中国大地,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助推粤港澳大湾区走在全国前列。

默认标题_公众号配图(竖版)_2018.11.29 (4).jpg

袁玉宇主旨发言

创业具有高风险,科技创业犹如“走钢丝”。做科研的人喜欢技术导向,但实验室成功不等于产业化成功,特别是我们做医疗的,产业化成功需要5-10年时间,这段时间怎么活下来?科技创业者往往拥有一个创新的技术,但一般对市场的理解、把控能力比较弱。这两方面的结合非常重要。

同时,搞学术的人脸皮比较薄,不够接地气,大多需要经历一个折腾的过程。创业者自己的改变非常重要,搞技术的人往往关注细节,但当CEO需要关注大方向,并要善于用人,敢于放权,建立内部机制。唐僧就是一个最佳CEO,领导着一个三流团队,完成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我认为,实现科学家向创新企业家的转变,需要把愿景、目标种植在团队的心里,成为精神领袖,也要实现从专家到杂家的转变。创业也不要被“棒杀”,要受得了委屈,敢于面对质疑;也不要被“捧杀”,在荣誉面前要能保持理性和冷静。

在我看来,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健康的创新及人才生态,需要基础研究人才、产业转化人才、创新型企业家三类人。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不直接产生产业效益,需要转型为科技产业人才,或者实现有价值的科技成果转化,才能对产业发展做出贡献;一个具有创新活力的城市,必然有一批创新型的大企业,以及大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时拥有大量的产业创新人才;创新企业家是产学研合作的核心链接,科技型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载体。

过去10年间,我经历了广州创业环境越来越好的过程。广州现在的创业环境挺好。广州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产业集聚也做得不错,产业集聚后,对人才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