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700位海归英才汇聚广州,以“汇聚华夏留学报国英才,助力广东走在全国前列”为主题的欧美同学会第七届年会暨海归创新创业广州峰会在广州拉开大幕。


勇立改革潮头,粤港澳大湾区成国家战略

本次盛会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承办,充分发挥欧美同学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才库”、“智囊团”作用,助力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九大报告,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口达6956.93万,GDP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2.17%。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实施是新的重大历史机遇,需要更多的海归人才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主动参与到国家治理实践,并肩负着新时代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使命与期盼。


打造湾区新高地,抢抓人才新机遇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陈十一出席开幕式并作大会主旨演讲。在主旨演讲环节中,陈十一就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广东的机遇、角色与未来发展做出展望。陈十一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要吸引国际创新资源聚集,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促进人才和创新要素便捷流动。

“十九大”把人才资源重视程度提到了战略地位,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陈十一表示:“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创新科技产业做先头兵,而科技背后是人才的驱动,大学对湾区经济,对社会的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世界的目光聚焦在粤港澳大湾区。陈十一认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不足是高端人才不够、原创性不够、转化率不够,一定要有跨界融合的机制,而跨界融合的含义包括不同学科的交叉跨界,不同产业不同商业模式的协同跨界,不同体制的立体跨界。

“大学需要与城市互动,大学要支撑一个城市,从人才、技术、文化等方面支撑一个城市的发展,城市要反哺大学,从经费、空间、资源等力度扶持大学的发展。大学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最终的导向是要支撑社会发展,支撑城市发展,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以南方科技大学为例,用实践回答了“钱学森之问”,目标是建设国际化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作为一个仅创校7年的大学,在中国几千个大学里能排到前50位,是了不起的成就,更体现了中国出色的科研与教学,是对中国高等教育,对中国的发展一个很高的评价。”陈十一说。

就在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将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创新极。


以创新之名,集聚全球智慧,激扬大国力量

全球人才战争已打响,而大湾区经济基础与完备的产业链成为人才发展的基础,从目前最新的GDP数据来看,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9+2”城GDP总额首次突破10万亿,粤港澳大湾区11市经济总量占全国12%。据有关数据预测,未来6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仍保持稳定增长,2022年粤港澳经济总量达到14.76万亿元。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心系在每一位海归学长的心中,陈十一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出人才方面的建议。

“首先,要从更高层面进行国际人才自由港的顶层设计。加速人才要素在湾区自由流动,形成对接国际的科研创业环境。继续完善人才发展政策体系,加快形成后勤保障。充分发挥高校在大湾区建设中的支撑,要充分发挥一流高校的人才蓄水池作用。”

“其次,推动高校研究合作,建立合作机构与平台。聚集优秀企业参与的企业研发平台,充分利用湾区产业优势。大学应该跟企业合作,是广东应该推动的事情。”

“最后,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世界一流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要打造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我们正进入一个黄金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又给广东注入新的生命,将有机会成为一个枢纽,一个科学交流、创业创新的枢纽。在伟大的新时代,汇聚世界英才,扎根中国大地,建立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也助推粤港澳大湾区走在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