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远征(左)参加志愿活动。受访者供图
中国网8月28日讯(记者 张艳玲 实习记者 李祎然)在皇城脚下,有这样一位“的哥”,他叫刘元征,不到40岁但驾龄已有10多年。他有一副热心肠,喜欢做好事。5年前,他经同行引荐,加入北京市西城区红十字会“路德先锋”志愿者服务队,成了一名“的哥”志愿者,一干就是五个年头。
2008年3月,刘元征成了一名职业“的哥”。熟悉他的人都说,刘元征工作认真、立足本职、遵规守纪,坐过他车的乘客都竖起大拇指。
传递爱心 让每个人感受爱的力量
自从加入公益车队,他竭尽所能帮助困难人群,给需要帮助的人送温暖。刘元征认为,这只是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在公益车队里,无论捐款捐物,用人用车,我从来没有落下过。”刘元征说。
刘元征的业余时间全部奉献给了公益事业,他不但进行公益实践,还学习公益知识和技能。他相信,手艺学到手,总有用得着的时候。多一门技能,多一种救助别人的可能。
他曾带老人去紫薇园春游,开车载着残疾人去房山牡丹园赏花,还慰问金秋园敬老院老人,为他们包饺子、打扫卫生、和他们谈心;还借各种机会宣传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并参加北京市西城区红十字会举行的应急救护培训,学习简单包扎、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
做公益这么多年,也有让刘元征感动的瞬间。记得有一次,刘元征载着老人去北京高山牡丹园赏花。
当天活动结束时,有位老人眼里含着泪,拉着他的手说:“感谢志愿者们,感谢党,感谢北京市西城区红十字会,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们这些出行困难的老人怎能看到这么美的风景,谢谢你们为我们带来这么美好的一天。”那一幕刘元征至今难忘。
“爱心是可传递的,让我们一起联手将爱传递下去,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爱的力量。”刘元征说。
"的哥"志愿者刘元征。受访者供图
做公益被误解为“作秀”
刘元征的公益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对于一名日均收入200元的普通出租车司机来说,自己生活本已困难,还怎么去帮助别人?
很多亲戚朋友对此不理解,有人认为他是出风头、“作秀”。
刘元征也不去解释,依然我行我素,依然穿梭在各种志愿活动中,依然活在奉献的快乐中。
他告诉中国网记者:“‘作秀’做一两天可以,做5年,谁能做来?”
10年前,刘元征刚入行时就给自己立下三个“规矩”:被叫车时优先考虑老人和孩子;遇到需要帮助的一定要帮助;生活中不好的情绪不能带到工作中来。
“善门易开不易关”,刘元征做公益的初衷很简单,就像韦唯《爱的奉献》唱的那样“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他不能改变什么,但他会坚持做下去,他相信这个世界会因他而美丽。
刘元征说他会用一生的实践来捍卫志愿者这个光荣称号。面对从事志愿活动中出现的困难,刘元征常常一笑而过。他说:“什么也不能影响让我继续做公益的决心。”
"的哥"志愿者刘元征与北京市西城区红十字出租车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合影。受访者供图
甘当弘扬红十字精神的使者
多次参加公益活动,刘元征特别充实、有干劲儿。他参加志愿活动时认识很多优秀、有爱心的公益同行,受益匪浅。
公益要做好也不容易。刘元征认为,做公益要经得住寂寞,耐得住辛苦,要量力而行。
公益人要坚持自愿、平等、无偿、诚信的原则,践行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提升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意识。戮力同心、 立公惠民、 积善累德,做人道公益的榜样,应急救助的先锋,生命关爱的援手,文化传播的主力,对外交往的桥梁。
为使国家和城市更有温度,人与人之间更和谐,做好公益是志愿者的责任。“我要做好公益,影响更多人加入进来。”他对中国网记者说,“通过志愿服务,让民众了解红十字会的核心价值理念,把美德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