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原院长朱士俊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

中国网8月24日讯(记者 魏婧 实习记者 李祎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医疗”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

近日,在第27届中国国际医用仪器设备展览会暨技术交流会上,中国网记者就“互联网+医疗”相关问题专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原院长朱士俊。在他看来,互联网医疗如同一个连接器,将优质的医疗资源和缺医少药的落后地区连接起来。

“互联网+医疗”让落后地区的患者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让患者就医体验更好,让医生实现自身价值,让医患关系趋于和谐。

他同时指出,政策配套不足、行业标准缺失、信息孤岛凸显是“互联网+医疗”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互联网+医疗”让医疗资源下沉 医生患者均受益

中国网:您认为“互联网+医疗”对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您对此进行了怎样的尝试?

朱士俊: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互联网必须和医疗服务融合,运用产生出来的新业态、新模式来创新医疗行业生态。

互联网医疗如同一个连接器,将优质的医疗资源和缺医少药的落后地区连接起来。

我在北京301医院任职期间,就曾通过电话、租用卫星的手段,运用网络、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院对院、点对点的医疗交流。

几年前,我在香格里拉做过一次爱心行动,走访了那里每一个乡镇卫生院。藏民住在山上,我们只能在太阳底下看病,然后将所有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带回北京治疗。

这说明老少边穷地区存在严重的医疗资源不足问题。现在通过互联网把北京301医院和宁夏落后地区的医院连接起来,使当地病人能得到北京专家直接诊断治疗,使他们也能享受到最好、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中国网:从医生的角度来说,“互联网+医疗”发展壮大了,对于医生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患者来说,会从中享受到哪些便利?

朱士俊:年轻医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房、展开病例讨论、MDT(多学科会诊)来得到训练、得到提高;对有经验的医生来讲,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让更多的人获得健康;对病人来讲,可以让人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腿,让病人的体验感和获得感都增强。

过去就医,挂号、候诊、预约、缴费、检查、拿报告、复诊全都要排队,一个病一天都看不完,现在线上基本都能解决。从手机上一看就知道哪位专家擅长哪一科。线上解决了很多问题,剩下的就是面对面的上机检查,非常方便。

同时,网络医院出现以后,针对一些常见病、慢性病,医生可在网上给患者开方,把药方传给经过批准合格的药房,药房就会把药运送到患者所在位置。药品如果不能报销,从手机上支付差额即可。

“互联网+医疗”让公众更关注健康 医患关系更和谐

中国网:您认为我国在发展“互联网+医疗”方面目前的成绩如何?

朱士俊:“互联网+医疗”改变了健康管理方式和监管方式,重构了就医方式、购药方式和医患生态,改善了就医体验等,同时,也让大家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了,使“健康是1,其它都是0”的认知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医生和患者的关系也因此改变了,慢慢趋于正常,恢复到过去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

监管方式也改善了。现在在网上,医生开的每一张处方,只要一提交,就已经处于监控之中了。在形成最终的病案之前,医生会得到友善地提示,比如没有按时完成病历,哪里表述不准确、不清楚,哪里可能出现问题等等。这种实时监控,用手写病历的方式是很难做到的。

“互联网+医疗”在三大方面仍需发力

中国网:“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中还存在哪些困难?

朱士俊:“互联网+医疗”目前存在政策配套不足、行业标准缺失、信息孤岛凸显三个问题。

互联网的确可以解决一部分因为医疗资源不足带来的问题,但不能过于泛化,要强调安全问题、质量问题,就要有一个准入的标准。

比如我们可穿戴设备信息的标准,特别是数据的标准,并不是说我有几十万、几百万的数据就是大数据了。大数据的价值在于数据的标准化,标准化的数据是经过医学评估的、经过多中心认证的、真正对数据化的未来起作用的。

信息孤岛是指各类云平台尚未互联互通的现象。网上的各种腾讯云、微医云、百度云,云与云之间的资源是不互通的,资本利益不允许,政策配套也不够。未来大数据、智慧医疗、信息智能要特别重视的一定是以提高信息利用为重点,这样的大数据对科学决策、管理决策才有价值。

比如对某一个病人的冠心病的治疗,到底哪一种方法最适合他,这是基于大数据的治疗,同时又以标准化为前提,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实现诊断治疗的个性化。每一个病人情况是不同的,数据集中体现以后,对病人个体的治疗才是最有益的。

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以数据分析为基础,有效提升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医疗费用,实现医疗资源价值的最优化的目标,以此来创新服务模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病人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