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中国企业慈善公益与发展战略专家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企业慈善公益论坛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网记者 张艳玲 摄

中国网8月11日讯(记者 张艳玲)慈善公益事业必须与国家重大战略契合,才能更有生命力。要关注农村、农业、农民,在“精准扶贫”基础上做到“精准慈善”。与会专家在11日举行的中国企业慈善公益与发展战略专家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企业慈善公益论坛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我国慈善公益制度体系形成

更专业、更规范、不可替代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慈善公益事业已成社会保障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益事业主体壮大,实力和活力增强,地位和公众认知度良好。在推进改革开放、经济转型、维护社会稳定、精准扶贫脱贫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经济日报》原总编辑、中国企业联合会原执行副会长冯并表示,慈善公益活动是社会第三次分配,扶危济困弱势群体,是社会保障救助体系的必要补充,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具有不可替代性,普适性。慈善是一种文化,应传承和发扬。人人都应做慈善。企业做慈善是有品牌美誉度方面回报的。”

农业部前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尹成杰也认为,《慈善法》公布以来,我国慈善公益法治化、规范化程度提高,慈善活动形成新模式、新机制、新业态,监管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慈善公益主体自律性增强。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缪力认为,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有系列配套政策法规支持,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各地政府将慈善事业纳入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中。慈善事业发展由一般性捐赠发展到了专业化运作,提高效益与效力。慈善组织完善内部治理,坚持信息公开,提升慈善事业公信力,推动公益慈善文化传播,公益慈善理念深入人心。

慈善公益事业应与国家重大战略契合

关注扶贫和乡村振兴

据统计,截至2017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有3046万,部分是深度贫困,每年贫困发生率3.1%。

尹成杰认为,慈善公益事业要与国家重大战略契合,才能更有生命力。农村公益设施供给不足,公益资源少,社会救助能力弱。慈善公益组织要围绕精准扶贫脱贫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重视和关注农村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建设农村公益设施,在开展扶贫脱贫、救灾救济,促进教育卫生发展,防治生态污染等方面发力。通过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创新慈善公益方式,提高慈善公益效率和质量。

“发展农村慈善公益事业,要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把支持和救助重点放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上,为全面振兴乡村献策献力。”尹成杰说。

冯并也认为,慈善公益事业应倾向扶贫,应关心还未脱贫的农民。针对国家提出的“精准扶贫”,他认为慈善也应做到“精准慈善”,将救助用在刀刃上,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企业如何能成“百年老店”

必须推动社会责任建设

缪力表示,企业是承担社会责任主体力量,企业要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必须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企业只有自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做优秀企业公民,才能打造出百年老店。”

她认为,要和国家战略契合,为百姓需求努力,坚持“政府所需、百姓所急、企业所能”原则,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解决“三不”(不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及“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方面找准公益市场,体现公益性原则、法治化原则、项目制原则、公开透明原则、创新原则及第三方评估原则,打造优秀公益品牌,实现公益效益最大化。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宋向清认为,中国企业要打造百年老字号,要成为行业领袖,必须像小学生一样德、智、体全面发展。

他认为企业之“德”是兼顾国家和民族、企业和社会、员工和公民等多方面利益,在法律义务之外善尽企业公民社会责任,做全民族守护者,而不仅是资本方守护者;企业之“智”是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创新型企业结构,向智慧要财富,向创新要动能;企业之“体”就是规模,厂房、设备、资金、人才等,规模是企业的块头,厂房设备就是企业的骨架,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人才是企业的神经中枢。

“如果企业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那么全社会价值观将逐渐归位,全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将会日益光大,所有企业公民和企业家群体社会责任将大幅提升。”宋向清说。

中华慈善总会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叶家兴呼吁,人人参与慈善,共同积累道德。他认为,参与慈善是积累道德,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慈善文化,弘扬慈善精神,是响应时代号召。参与慈善也是顺应人们的情感认同,达到扬善行义的良性循环。参与慈善,积累道德应成这一代人应有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