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7月11日讯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7月10日举行联组会议,就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报告进行专题询问。

“开展执法检查,发现问题是关键,整改落实是目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强调,“这次专题询问是本届的第一次,主要是通过这种形式,了解一些情况,推动有关问题的解决。希望大家聚焦问题、突出重点,讲实情、说实话,问问题注意简洁明了、直奔主题,回答问题直截了当、最好不要搞成汇报工作式的发言。”

栗战书指出,按照法定程序,会前已有6位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报名发言询问,分别是袁驷、吕彩霞、王毅、矫勇、程立峰、冯军委员,本次会议也由这6位委员发言询问。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委员程立峰在询问中指出,大气污染防治法对源头防治工业污染作出了规定,我们在执法检查中发现,一些城市“城中有钢,重化围城”,钢铁、石化、冶金等重污染、高排放企业密集;还有的工业企业向乡镇转移,一些村镇的大气污染比城市还严重。这些问题影响人居环境,群众反映强烈,希望了解在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淘汰落后产能,从源头减少工业污染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回复称,近年来,我们认真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法,着力发挥产业结构调整对大气污染防治的作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去五年,累计退出钢铁产能超过1.7亿吨,煤炭产能8亿吨,水泥产能2.3亿吨,平板玻璃1.1亿重量箱,关停煤电机组1500万千瓦,全面出清1.4亿吨“地条钢”。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了27.5%,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动能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有力地推动了结构性减排。

辛国斌指出,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我国部分地区产业结构依然偏重,特别是执法检查报告中指出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问题比较突出。还有一些地方和企业沿袭传统发展模式和路径的惯性较大,甚至仍然在谋划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任重道远。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调整优化重点区域产业布局。推动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城市钢铁企业采取彻底关停、转型发展、就地改造、域外搬迁等方式,逐步优化我国钢铁产能布局,到2020年,确保河北省钢铁产能控制在2亿吨以内。同时,加快城镇人口密集区现有不符合安全和卫生防护距离要求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工作。2018年底前,全部启动中小型企业和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大型企业搬迁改造工作,争取2020年底前完成。其他大型企业和特大型企业,2020年底前全部启动,争取2025年底前全部完成。指导和督促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实施采暖季错峰生产,减少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严控“两高”行业产能。严格控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新增钢铁、焦化、电解铝、铸造、水泥等产能,决不允许违法违规建设新项目。严格执行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置换办法,决不允许对落后产能实施等量置换。

进一步加大去产能力度。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强制性综合标准,确保落后产能应去尽去。以处置“僵尸企业”、去除低效产能、关停不符合布局规划的产能为重点,继续压减过剩产能。今年再压减钢铁产能3000万吨左右,力争提前完成“十三五”期间钢铁产能1.5亿吨的目标任务。要建立打击“地条钢”的长效机制,决不允许已出清的“地条钢”死灰复燃。

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以“两高”行业为重点,支持企业实施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改造。今年再对5000家以上重点耗能企业实施节能监察,实现对重点高耗能行业全覆盖。力争到2020年,创建百家绿色工业园区,建设千家绿色工厂,推广万种绿色产品,带动工业绿色发展,实现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0%以上。

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技术等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争取2020年实现产销量达到200万辆左右的目标。

对此,程立峰最后强调,“希望进一步压实可量化、可考核的指标任务,压实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