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新闻6月26日讯(记者 金慧慧)“近年来以冰毒、麻古、氯胺酮为主的新型合成毒品犯罪案件增长迅速,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全国毒情形势依然严峻。”今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二厅副厅长黄卫平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的“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依法惩治毒品犯罪”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新型合成毒品犯罪案件增长迅速 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

黄卫平介绍说,近年来毒品犯罪案件数量大,禁毒形势依然严峻。虽然从2016年起,检察机关起诉的毒品犯罪案件数量有所下降,国家禁毒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毒品犯罪案件总数、涉案人数仍十分巨大。2017年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11万余件13.6万人。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容留他人吸毒罪、非法持有毒品罪等三个罪名,案件量在毒品犯罪中居前三位。五年来,该三类犯罪案件数和人数分别占全部毒品犯罪总数的98.8%、98.4%。

全国各省市区(包括新疆建设兵团)均有毒品犯罪案件,其中广东、湖南、四川、云南和贵州等案件量居前5位的省份,案件量之和占全国毒品犯罪的40%以上。案件量前10位省份包括浙江、广西、重庆、江苏、湖北等,案件量之和占全国毒品犯罪的60%以上。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零包贩卖等末端毒品犯罪增长迅速,10克以下零包贩卖毒品案件占比很高。与此同时,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大宗化明显,公斤级的案件猛增。海南谢某等人制造毒品案中,制造氯胺酮达1200多公斤。广东姚某等人运输毒品案中,查获的冰毒数量高达66公斤。

毒品犯罪团伙组织严密、分工明确,一些大宗毒品犯罪还配备了枪支弹药。反侦查意识强化,往往采取单线、假名、暗语、密码联系;频繁更换联络方式、银行账户;人货分离、钱货分离、住货分离等等。

此外,当前网络毒品犯罪高发,犯罪分子利用现代化的通讯、交通和金融服务体系进行毒品犯罪活动,查缉、打击难度加大。

加大对毒品犯罪案件的监督力度 维护司法公正

黄卫平指出,近年来,全国各级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加大对毒品犯罪案件的监督力度,切实维护司法公正。

检察机关坚决贯彻疑罪从无原则,强化把关过滤,防止“带病”起诉。2013年至2018年4月,全国检察机关共不批准逮捕涉嫌毒品犯罪案件65618件96998人,不起诉涉嫌毒品犯罪案件6442件10987人。

监督侦查机关依法、全面、及时收集和固定证据,重点加强对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等问题的监督,加大对漏罪和漏犯的追诉力度。同时,对逮捕后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规范非羁押性强制措施的适用。 

对不严格执法问题发出书面纠正意见,2013年至2018年4月,全国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对侦查活动提出书面纠正意见34003件次。

各地检察机关进一步加强对裁判的审查,依法对定性错误、量刑不当、严重违反程序的裁判提出抗诉,对于审判活动违法行为依法提出纠正意见。

2013年至2018年4月,全国检察机关对毒品犯罪案件共提出抗诉2950件,已审结2126件,其中改判1152件,发回重审463件。对审判活动提出书面纠正意见3910件次,已纠正3635件次。

检察机关还依法监督法院和监管场所规范保外就医、减刑、假释的适用,督促解决患有严重疾病、自伤自残涉毒人员收押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