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扶贫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对破解贫困地区水利发展瓶颈,补齐贫困地区水利短板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以来,邻水解决了41.2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修和整治山坪塘118口,新建渠道18.9公里……水利扶贫项目总投资17897.46万元,为脱贫攻坚注入活力。
告别吃水难,群众喝上放心水
6月19日,夕阳下的四海乡方竹村显得特别宁静。该村1组的郑素清老人站在自家的洗衣池旁淘菜,准备晚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方竹村位于华蓥山麓,这里常年缺水,人畜饮水全靠天,村民生产、生活异常困难。郑素清从15岁就开始挑水吃。“再也不用四处找水挑水了。”郑素清指着门前那根挑水的扁担说,“有了自来水,一家人的生活方便多了,无论是洗衣做饭,还是喂养牲畜,在家中就可完成。”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保障贫困村民喝上洁净水,是满足脱贫攻坚中“不愁吃”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邻水县持续实施安全饮水工程,通过新建蓄水池、架设管道等,不断改善贫困山区饮水难题,使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喝上放心水。
2018年,邻水计划投入1660万元,新建蓄水池217口、打井576口,安装管道624.52公里,目前已建设197口中(小)型蓄水池,打好机井560口,安装各类输供水管道574.41公里。
破解灌溉难,产业发展有支撑
灌溉难,是制约不少贫困村产业发展的瓶颈。
6月15日,城北镇马林村猕猴桃基地,几十名当地村民正在基地里搭建猕猴桃桩。
“多亏山上建起了水渠,将水引到村里,发展起了产业。”拉网、除草……一年下来,贫困村民谢爵端可在基地挣得5000元左右的务工收入,他对摘掉贫困帽很有信心。
以前马林村非常缺水,全村202户、684人和700多亩耕地用水,全靠4口山坪塘,遇到干旱季节,村民四处找水吃。因为缺水严重,村上的产业发展也成了一大难题。
2017年,县水务局为该村实施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修建了蓄水池、排灌沟渠、生产便道,还为村上的产业配套安装了灌溉管网。得益于农田水利精准灌溉工程的实施,村上的产业发展起来了,昔日的荒山坡变成了猕猴桃基地。
水利扶贫,改变了马林村的产业结构,改变了那里的经济状况,也改变了许多农户的生活。
近年来,邻水县持续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建成一大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了蓄、引、提并举的农田水利灌溉体系,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对保障农田灌溉用水,缓解用水矛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贫困村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拧紧水龙头,农民增收有保障
6月14日,观音桥镇大安村农业示范区,自动高效节水灌溉系统正在为柑橘树喷水。散开的水雾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光芒。
不一会儿,果树下的泥土就被水雾浸透,变得松软湿润。管理人员轻轻点了一下电脑上的控制开关,所有的喷头停止工作。
灌溉控制系统采用物联网技术,通过气象站采集光照强度、温度、湿度、水面蒸发量、大气压力、风向、风力大小等数据,设置种植物需水量以及生态环境控制值。自动化系统可在电脑和手机上发出指令进行远程灌溉,操作简单,省时省力,1000亩作物每年可省下七八万元的灌溉成本,群众的认可度非常高。高效节能灌溉控制系统还实现了水肥一体化,在灌溉的同时,向土壤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
邻水的贫困村多处于山区或丘陵地带,地表水利用率低,地下水开采率低,属水资源紧缺地区。近年来,邻水县不断加大农业节水设施投入力度,大力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先进的农耕农艺节水技术,先后建设完成了观音桥镇大安、王家坝等村有机蔬菜基地,柑子镇缪氏葡萄园节水灌溉基地等农业节水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