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阳光唤醒了芭蕉村的早晨。当了16年村支书,冯建乔每天头一件事,就是去村里转一圈。路上尽是生面孔——乡村游的外来客,爬山的、赏花的,欢声笑语洒满山林。

2012年以前,位于邻水县城南镇的芭蕉村,秀美的风景曾隐藏在铜锣山深处,无人知晓。“守着金山要饭吃”,一语道出其间的尴尬与酸涩。过去的6年时间,旅游开发激活了村里的一草一木,也刷新了村里的产业模式。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的芭蕉村,一举甩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

山区群众如何脱贫奔康,作为省定贫困县和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县,邻水一直在探索。在此过程中,邻水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推动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使贫困人口从生态保护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

利用森林资源 发展生态旅游

山区常常是贫困人口的聚集区,邻水全县便有近3万贫困人口处于二环山区。邻水县委书记赵璞认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精准脱贫与污染防治就占了两项。生态扶贫能在两大战场上同时突进,一石二鸟。

“邻水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赵璞说,三山夹两槽的地貌特征,为邻水生态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邻水县积极探索,大胆尝试,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脱贫攻坚工作,尝试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脱贫致富新路。

名不见经传的芭蕉村转身成为炙手可热的铜锣山生态旅游度假区,便是邻水一次成功的探路。

5月15日上午,重庆市渝北区的刘磊带着父母和妻儿,开始了铜锣山生态旅游度假区一日游。在古树参天的树林里倾听鸟语,舒心惬意;在生态餐厅品尝特色农家菜,大快朵颐;在依山而建的花海徜徉,芬芳醉人……

一天的行程结束。临走前,刘磊到农户家中购买了300枚鸡蛋、100个鸽蛋、5斤蜂蜜。当天,刘磊一家在芭蕉村的消费超过2000元。

像刘磊一样来芭蕉村为“生态环境”消费的游客还有很多。他们的到来,为芭蕉村敲开了致富之门。今年前4个月,芭蕉村接待游客近10万人,创收约3000万元。荒山变成花果山,农副产品变商品,村民及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大增加。

芭蕉村的转变证明,发展生态游大有可为。2017年,邻水生态建设大会战向纵深推进,全县投入资金12.1亿元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新增营造林4.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2.9%。丰禾镇林果村等6个村获评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年,邻水进一步推进生态乡镇、美丽乡村、绿色社区等试点示范建设,持续实施乡村院落增绿、山体生态修复、河湖库塘堰防护、交通廊道添彩、城市森林提升、森林资源保护等专项行动,力争实施退耕还林1.3万亩,新营造林8.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3.2%。

与此同时,邻水围绕境内的华蓥山、明月山、铜锣山与御临河、大洪河,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力争实现旅游收入增长30%以上。

利用经济林木 发展立体农业

生态扶贫,就是要最大程度地促农增收。

然而,并非所有的贫困地区都适合发展生态旅游。缺乏优势生态资源的地方,贫困群众如何脱贫致富?“生态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经济问题不解决,生态问题也很难根治。”赵璞认为,生态扶贫要取得实效,还得从发展生态产业上做文章。

时至初夏,邻水县柑子镇桅子村,成片的李子树上挂着一串串青青的果子。桅子村因地制宜,发展650亩李子产业,村民通过入股、务工等方式,不断增收,2017年便实现整村脱贫。

村民李天明是其中一个受益者。“家里种了6亩李子树,林下种了3亩黄精,家庭人均收入有6000多元。”李天明有些自豪,“不但脱贫了,以后的日子也有盼头。”

在邻水县,像桅子村这样通过发展生态产业脱贫的贫困村还有很多。柑子镇桅子村、歧山村、金关村等6个村连片发展李子5000亩;八耳镇河堰口村、插湾坝村,合流镇中心村、红庙村,高滩镇跑马村、青童庵村,以及凉山乡跳沟村等地成片栽植核桃8000亩;甘坝乡联合村栽植油牡丹1000亩;兴仁、新镇、古家等乡镇成片栽植千年桐3000亩;观音桥、龙安、冷家等乡镇成片栽植花椒1万余亩;冷家乡伍家沟村、袁市镇增产村栽植香椿3500亩……

利用经济林木,发展立体农业循环经济,推动绿水青山成为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近年来,邻水针对全县152个贫困村实际情况,掌握贫困村自主发展产业意愿,帮助贫困村认真分析研判市场风险,分别对各贫困村生态产业进行全面科学规划,为贫困村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守住生态文明红线,不仅让生态环境大大改善,更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成为绿色发展的受益者。如今,良好的生态环境正成为邻水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