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300米的对碰大厅车道,可以完成300米全程加速过程中120公里的正面碰撞试验。中国网记者 金慧慧 摄
中国网重庆5月15日讯(记者 金慧慧) 重庆是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素有“汽摩之都”的称号。2010年,国家科技部在这里批准组建了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汽车噪声振动、汽车主被动安全以及汽车电子控制三个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满足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智能、舒适、健康的高品质要求。
“噪声振动和安全是自主品牌和国外品牌差距最大的技术短板,是乘用车品质的集中体现,也是消费者最关注和最易感知的性能。”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邓兆祥对中国网记者表示,组建重点实验室是希望通过原创技术攻关,让中国品牌赶超世界。
配备国际一流研发条件 实现世界先进水平测试
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简称重点实验室)隶属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汽研)。
依托中汽研的大力投入,重点实验室目前已拥有达到国际一流科研基地水准的研发条件,相关科研设备、仪器达4亿元。其中整车全消声室、多角度整车碰撞试验室、碰撞用假人和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等达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这些仪器设备不仅用于实验室研究工作,还面向汽车研发工作,仪器设备的平均使用率达95%以上。
“对碰大厅可以完成300米全程加速过程中120公里的正面碰撞试验,也可以完成25吨商用车80公里正面碰撞试验,同时可以覆盖国标、欧洲和美国的新车评价测试,”整车安全科科长刘明对中国网记者表示,“在被动安全汽车碰撞方面,我们达到了世界一流测试水平。”
为模拟人体在汽车碰撞过程中的受伤情况,重点实验室配置了近50个碰撞用假人,覆盖目前世界上所有的假人型号,价值几十万元到800万元不等。
用于模拟人体在汽车碰撞过程中受伤情况的假人。中国网记者 金慧慧 摄
安全中心副主任孙浩介绍说,根据实验要求,在假人的头、颈、胸和腿等各个关节处安装加速度、角加速度和位移等各式各样的传感器。由于假人在碰撞过程中会受到很大冲击,所以对传感器及假人结构有很高的要求,既要耐撞,又要真实反映人体在碰撞过程中的受伤情况。
“为了能够精确评估人体受伤情况,假人的皮肤非常接近人类皮肤,需要在恒温、恒湿的空调环境中储存,”孙浩说,“我们请世界一流的第三方测试机构的专家来现场测试,实验结果和他们的完全一致。”
攻破核心技术短板 提升自主品牌竞争力
近五年,重点实验室承担各类科研课题200余项、课题经费近10亿元,申请专利100余项,形成国家及行业标准近50项,获得各级奖项近50项,从多个层面实现了“低噪声、高安全”技术的突破。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国内的自主汽车品牌有了长足的进步,自主品牌在国内市场的比例与国外品牌的差距急剧缩小,噪声振动和安全性能的提高对自主品牌竞争力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力支撑了我国汽车行业技术的发展。”邓兆祥表示。
重点实验室围绕声学材料、新能源汽车噪声评价方法、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衰退机理等基础领域潜心研究,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利用这些技术,重点实验室协助长安、广汽和东风小康等汽车企业开发了一批NVH性能优越的乘用车、商用车及新能源汽车。
整车全消声室,用于汽车零部件振动噪声测试。中国网记者 金慧慧 摄
“我们每年基本上要为行业提供20款车、300个零部件的开发。现在已经可以做到花20万元,实现比世界知名电动汽车更好的振动噪声水平。这款自主品牌车将于今年下半年上市。”NVH中心副主任李沛然说。
为引领市场,让中国在标准上发出自己的声音,重点实验室建立并发布了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C-IASI)测试评价规程和中国智能汽车指数评价体系。
“有些外国车在中国市场上指数评价不太好,它们可能在中国市场上做了减配,但是老百姓并不知道,我们的指数发布会让它们不敢再减配,真正拿出好车来满足中国用户需求。”邓兆祥表示,重点实验室希望打造一个公正、专业和权威的智能汽车测试评价平台,为消费者买车、用车提供参考,从而引领智能网联汽车健康发展。
邓兆祥1987年进入汽车行业,31年的从业生涯中,他感受到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变化。“最大的变化是我们开始自己自主研发了,中国的汽车市场也由‘做出来就能卖出去’向‘做得好才能卖出去’转变,技术的引领作用愈加凸显。”
他表示,中国车企对于技术原理的掌握已很成熟,与国外汽车品牌差距较大的地方在于品质和可靠性的提高。下一步,重点实验室将把握汽车智能化发展趋势,着力提升智能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