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突出项目建设,夯实发展根基
推进项目建设。按照“三个一批”工作要求,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进度。督促签约未开工项目加快前期工作进度,力争新开工汉驭新材料产业园、江苏宝时达等工业项目15个;督促开工企业加快建设,加快建设燕赵置业、天津第一空调等项目10个,力争年内主体工程建成;督促在建项目尽早建成投产,力争新投产切纳科技、欣悦氮气弹簧等项目15个。
实施技改扩能。积极引导企业加快生产工艺更新、设备更新换代等技改步伐,引导建材、农产品加工、轻纺、煤炭等传统产业企业采用新工艺、新设备等方式提高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提升产业整体层级。重点实施创能机械、劲德兴汽配等技改项目30个以上。
加快规上企业培育。建立规上企业培育目标企业库,对照培育标准加大对企业指导和帮扶力度,促进早日达标,力争“成熟一户、申报一户、成功一户”,全年新培育裕罗电器、江华恩一等规上企业10户以上。
四是突出企业培育,厚植竞争优势
规范企业管理。引导企业树立经营战略、经营目标、资金与成本、技术与产品开发、生产计划与控制等现代管理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设备、资源等生产要素作用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力争新培育产值超10亿元企业2户、超5亿元企业5户、超亿元企业10户。鼓励企业加大信息化在生产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领域的深化应用、渗透和融合,加快形成大规模定制、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异地协同研制等新型工业生产模式,打造数字化工厂2个以上。
全力培育品牌。实施“品牌强企”战略,重点培育扶持一批具有比较优势、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工业品牌,力争创建四川名牌产品1个以上。加大商标培育力度,落实好创牌奖励激励政策,力争新注册工业商标20件,创建省著名商标2件、市知名商标2件。支持企业以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国内知名品牌产品执行标准为参照,开展标准对标行动,力争现有企业参与地方及以上标准制定1项以上。
提升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产品检测中心,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打造产业联盟和“产学研”平台,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在企业转化。力争新申报专利200项、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3件,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个,创建高新技术企业5户、省级实验室1个、省级技术中心2个、市级技术中心2个。
五是突出开放合作,增强发展后劲
开展借智借力。围绕主导产业,争取一批专业科研院所落户邻水,建立完善“研发—试验—测试—产业化”一条龙体系。聘请清华大学机械学院、重庆市经信委、重庆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等单位专家担任工业发展顾问,为工业经济发展问诊把脉。出台更优惠的奖补政策,鼓励专家引进企业、科研项目落户邻水。
深化区域合作。以“两地四方”融合发展为切入点,主动承接重庆产业转移,实质性推动与渝北区合作共建高滩园区,全年引进重庆项目30个以上。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制造业发达地区和德国、韩国等制造业发达国家合作,力争在产业发展、技术交流、项目引进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全年引进外资企业2户以上,力争现有企业设立海外分支机构2个以上,外贸出口实现2亿美元。
实施精准招商。健全重大招商项目快速反应及决策机制,围绕“三新”产业、军民融合、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招大引强、招新引优,充实重庆、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招商力量,常年驻点招商。大力开展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积极探索“互联网+招商”等模式,全年引进工业项目6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0个,到位资金40亿元以上。
六是突出安全环保,守住发展底线
强化安全生产。压紧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打非治违、重点时段和节假日专项整治等专项行动,定期开展教育培训、应急演练,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强化环境保护。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落实企业环保主体责任,全力做好大气、水、土壤“三大战役”经信行业环保和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引导企业提标升级环保处理设施,推动水、气、固体等污染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降低厂界环境噪声、振动以及污染物排放,严密防范环境风险,确保不发生环保责任事故。
推进绿色发展。树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引导企业建立集资源、能源、环境、安全、职业卫生为一体的绿色管理体系,将绿色管理贯穿于企业研发、设计、生产、服务全过程。加快高能耗企业节能改造,力争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用水量控制在中省市下达的指标内。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工作,关闭煤炭企业4户,化解煤炭产能30万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