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邻州大地,以脱贫摘帽为目标的战斗如火如荼。百万人口大县邻水,誓要在今年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在“三山两槽”,全县干部群众凝心聚力,精准发力,背水一战,决战决胜,锁定贫困县摘帽总目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实施“四大增收计划”,做实“八大扶贫文章”,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奋力实现到2020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

战胜贫困有策略均衡发力全域推进

邻水县地处秦巴山区腹地,“三山两槽”的特殊地理环境,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作为省定的88个贫困县之一,2014年,邻水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8150户、78304人,贫困村152个,贫困发生率高达9.13%。截至2017年底,该县已累计减贫59957人,退出贫困村90个,贫困发生率降至2.19%。

这组减贫数据,体现出邻水县脱贫攻坚的力度和决心。今年,邻水县更面临一项艰巨任务——全县整体退出贫困县序列。脱贫攻坚,仍是邻水县的头等大事。

春节前,邻水县先后两次召开脱贫攻坚推进大会,理清全县脱贫摘帽工作思路,明确和分解任务。全体参与、层层压实,确保脱贫奔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干部参与一个也不能退缩。

让全县党员干部参与到脱贫攻坚行动当中,形成一对一、多对一的帮扶模式,把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到位,把帮扶措施落实到位,让帮扶干部与群众手牵手、心连心,才能实现贫困群众彻底脱贫的目标。

“实现扶贫成果全民共享、利益共享。”邻水县委常委鲁崇兵说,该县实行的一对一帮扶包干制度,层层签订军令状,人人立下承诺书,确保帮扶工作落实见效。该县还打破帮扶界限,将帮扶对象由贫困户、贫困村延伸到非贫困户和非贫困村,均衡发力、全域推进,实现高标准全域扶贫,高质量全域脱贫。

面对贫困,集中兵力,开足马力。邻水县确定了“五个一线”工作推进体系,即力量集结在一线、资金统筹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纪律监督在一线、现代治理在一线。坚持早上安排、晚上收官、一周点评、一月小结,把脱贫攻坚工作做实做细。

斩断穷根有实招找准根源精准施策

要打赢脱贫,必须得看清贫困现状,分析致贫原因,找准贫困根源,精准施策。

因病致贫就送医疗政策、缺劳力就送产业、难就修公路、没住房就建新家……一项项精准的帮扶措施,带领贫困群众战胜贫困奔小康。

邻水县西天乡四合、后山两个贫困村,地处华蓥山麓,2015年之前,交通是阻碍这两个村发展的最大难题。“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四合村党支部书记胡勇说,一条便捷的道路,不仅是村民的出行通道,更是全村脱贫致富的“大动脉”。

修路,是脱贫摘帽的第一步。2015年夏天,一条宽4.5米的水泥路通进两村,与邻水县西环线连接,到达县城的时间由原来的一个半小时缩短到40分钟。

路通了,还要解决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后山村4组80岁高龄的朱相实,一家5口人挤在3间已成危房的穿斗房里。把朱相实一家从危房里搬出来,是最重要的事情。

根据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村上为朱相实建了新房。2016年初,朱相实一家搬进了130余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新家。盖房成本总计10万余元,朱相实一家只出了1万元,其余部分由政府补贴。

四合村7组贫困村民何忠琼常年患病,两个孩子分别上高中和大学,一家人靠丈夫打临工的收入维持生计。“两个小孩一年要花近4万元,完全不够用。”微薄的收入与高额的开支,何忠琼一度想让上大学的儿子辍学。

了解到何忠琼的情况后,西天乡为她的两个孩子办理了无息助学贷款,向学校申请了助学金和生活补助金。通过医保兜底,何忠琼到县医院治好了病,如今在村上的李子产业园里做杂工,每天收入50元。

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邻水县152个贫困村全部修通了水泥路,乡镇和建制村通公路率达100%,通油路(水泥路)率达100%。4774户存在住房安全隐患的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搬迁、危房改造等项目,住上了安全放心的房屋。2017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县域内住院治疗29713人,总费用9048.56万元,通过新农合、大病保险、卫生扶贫基金等各种渠道报销后,个人自付总计244.07万元。

群众奔康有路径同时推进“两个文明”

2018年全域脱贫摘帽,2020年同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全局统筹、通盘考虑,才能全面完成脱贫与奔康的双重任务。

“借助各项扶贫政策,帮助未脱贫群众尽早脱贫;通过发展产业、增加就业,同时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推进,让脱贫群众继续增收致富,提前达到小康水平。”邻水县委县政府确定这样的工作思路。

位于铜锣山深处的长安乡贵人槽的金钟、金垭、大堰三个村,均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后,帮扶干部在此“安营扎寨”,集中力量帮扶脱贫。

如今,贵人槽重新焕发生机,一条长约10公里的蔬菜产业带,托起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希望。金垭村63岁的刘发平,在党委政府和帮扶干部的引导下,种植4亩大头菜,制作咸菜3000斤,每斤可卖到4.5元,加上养的19头猪,年收入近7万元。

冷家乡偏桥沟、溜石壁两个贫困村的荒山,被业主流转承包后,建起了苗木基地。“把产业搞好,村民才会持续增收。”冷家乡副乡长方政介绍,目前该乡4个贫困村发展起了花椒、桉树、香椿等产业,总计4000余亩,帮助村民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产业扶贫,在邻水152个贫困村落地生根。截至2017年底,全县新建和改造提升现代农业粮油基地35万亩、柑橘基地18万亩,涉及贫困户户均增收975元。建成“111”环线和柑子—观音、荆坪—古路等产业环线,带动发展邻水脐橙、明月山中药、大河坝蔬菜、正大生猪养殖等成型产业基地50余个。

扶贫,不仅是帮助增收,还要让贫困村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提升。与重庆交界的王家镇松林、会龙两个贫困村,在几年时间内,村民养成了爱清洁、讲卫生、家风好、学习劲头足的好习惯,从“穷、脏、乱、差”的后进村,一跃成为闻名周边的县级四好村。

通过一项项精准的帮扶措施,2017年底,该县已累计减贫59957人,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76%。贫困群众在各项政策的帮扶下,提高了收入,改善了住房,便捷了交通。贫困群众脱贫之后,邻水县再亮实招,提升农村群众的整体素质,建设社会主义。鼓足钱袋,丰富脑袋,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迈向幸福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