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火炉上忙增收 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李朝洋为村民培训 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杨玉梅陪着家人坐在火铺边工作 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近日,天气略放晴,在海拔1900余米的重庆市黔江区五里乡境内的灰千原始森林,仍是一片冰雪世界。位于山下的五里社区显得特别的寂静,田间地头几乎看不见有农事的人们。记者来到一处木屋院落,推开房门惊讶地发现,暖烘烘的屋子里却是另一番劳动场面,男女老少围着火炉,忙着加工小小的电子配件。

“把‘工厂’搬进农户家中,农民摇身变工人。这是我乡返乡创业青年李朝洋,为全乡精准脱贫找到一条村民增收、巩固贫困户脱贫不返贫,坐在家里烤火取暖也能挣钱的路子。”五里乡党委书记王兆平如是说。

把“工厂”搬进农家 “这些村民加工的小配件叫‘电感器’,是电脑上面的一个部件。”负责生产这款电子配件的李朝洋说,从去年11月开始,他在五里乡胡家坝村新注册了一家电子科技公司后,试着把用手工穿套管、剪线脚的工序,发放到这些农户家去完成,效果特别好。待村民完成后,他再收回到厂里进行焊锡、测试,检验合格后才发货到电器生产厂家。

李朝洋还告诉笔者,这款小配件,从最初加工到成品有七道工序。而村民坐在家里操作的两道工序,简单易学,一看就会。即使是上小学的孩子,都能完成,眼力好的老人也能当上帮手,可以说是为家庭增收的副业。

李朝洋是80后,家住五里乡胡家坝村七组,17岁到广东一家电子厂打工。打工10余年,他从一线员工成长为PIE工程师。期间,李朝洋凭着过硬的技术,多次跳槽,接触了更多电子产品方面的国内外客户。凭着身边的客户资源,李朝洋辞职与朋友合伙做起电子产品贸易,把承接的订单交给一些厂家加工,从中赚取业务费。

2017年1月,李朝洋回家过春节,看到当地很多留守家庭,老人和小孩在家无人照顾,他便萌生了一个想法,回黔江开一家电子厂。当年2月,李朝洋投资80万元,在黔江区正阳工业园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创办重庆市晞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于3月正式投入生产。通过短短3个月的生产,产品供不应求。生产的工字电感器和环形电感器,先后销往深圳、福建、上海、湖南等地。去年,李朝洋已和华为、美的、格力公司签了产品销售协议。

“厂家要的量大,就是人手有限,加工跟不上。”李朝洋说,他了解到家乡在精准脱贫工作中,很多已达到越线脱贫,还有极少数家庭没走出贫困线。李朝洋决定,把用手工加工的环节发放到村民家去,以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更有效地巩固那些已经脱贫的农户脱贫不返贫。

村民坐在家里挣钱 “想不到如今坐在家里,就能轻松挣到以前进厂打工的钱,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在五里社区一组,黎德平一边娴熟地剪去电感器的线脚,一边看护着双胞胎儿子坐在炉边烤火玩耍。谈到在家里挣钱,黎德平心里特别开心。

黎德平是贵州嫁到五里社区的媳妇,婆家属于易地扶贫搬迁户。之前她在广东进过电子厂,在厂里认识了黔江籍小伙赵正美。结婚后,有了孩子,她就没外出打工了,在家负责照顾奶奶和三个孩子。

同一社区的杨玉梅,是酉阳人。2015年嫁到这里,是当地的一个留守家庭。杨玉梅的老公在外打工,她只好在家照顾2岁的孩子和年愈八旬的爷爷奶奶,爷爷右眼失明多年。杨玉梅除了照顾老人和孩子,还要耕种一部分庄稼。

“我从11月份开始领配件做,每天轻轻松松可挣到60块钱。”杨玉梅说,她大部分时间是在晚上等小孩睡着后,才静下心来做3个小时,“要是像以前在外面厂里那样做,一天随便做个百把块”。

笔者走进该社区一组的低保户刘桂荣家,只见刘桂荣带着三个外孙,围坐在烤火炉旁,穿套管时的神情特别专注。婆孙4人很少说话,只有刘桂荣的眼睛不时左顾右盼,生怕孩子把穿过管的配件放错位置。

“我做梦都没想到,50多岁了,还能找到一份挣钱的手工活。要不是放寒假,我也不会让这些娃儿来凑热闹。”刘桂荣说,大的两个外孙女是大女儿家的,一个在上小学六年级,一个在上小学四年级;小的男孩是二女儿家的,还有一个孩子被他爸带到重庆去治病去了。刘桂荣平常在家里要带4个孩子,自大女婿去世后,大女儿要靠在外打工来抚养两个孩子,两姐妹只得跟她一起生活。

据统计,在五里乡五里社区和胡家坝村,有100余个家庭享受着坐在家里务工的喜悦。这些家庭大多是留守家庭、建卡贫困户和低保户。

精准帮扶新途径当看到村民一家老小围坐在火炉旁,边烤火边挣钱,人人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李朝洋打心眼里高兴。

“这种运作模式,就相当于把工厂搬到了农户家中,为这些家庭提供一个既可以挣钱,又可以照顾家人的就业平台,吸引更多在外务工的村民回到家乡打工,让全乡的留守家庭越来越少。”李朝洋说。

这种企业与农户接轨的运作模式,李朝洋目前只是试运行,针对人口集中地和公路沿线的农户,没有全面铺开。一旦成功后,李朝洋打算在全乡的五村一社区,实现家家都有一个挣钱的“手工坊”。

“很多居住在集镇附近的村民,之前除了送学生、做完家务活后,几乎无事可做,有的就靠打扑克打发时间。”负责为村民培训、发货和收货的唐仙说,自李朝洋把配件送到农户家里加工后,她把很多人从牌桌上拉了下来,从事为家庭增收的手工活。

“这是个不需要场地、不需要投入、没有亏损的买卖,只要一张桌子或冬天的烤火炉,就可以工作。”五里社区党支部书记赵兴勃说,这份工作很自由,农忙季节自个去忙,农闲和休息时又接着做,是一个脱贫增收的好项目。

据了解,五里乡五里社区2014年被定为市级贫困村,于2017年8月摘去贫困帽子。2016年,社区共有建卡贫困户78户。2017年68户达到脱贫越线,剩下的10户建卡贫困户有望2018年脱贫。胡家坝村是2017年底被定为区级深度贫困村,全村有建卡贫困户114户,还有13户未脱贫。

王兆平说,李朝洋把“工厂”搬进农户家中,这种企业与农户的共赢模式,为全乡精准脱贫送来及时雨,成为巩固贫困户脱贫不返贫的助推器。乡党委政府将在全乡五村一社区大力推广,延伸到千家万户,使农户脱贫增收更加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