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月27日讯(记者阿蔓)1月25日19:30,话剧《邯郸记》在英国伦敦哈克尼帝国剧院首演成功。


这部当代中国经典戏剧,是戏曲元素与现代话剧、古典语言与当代艺术的创意结合。讲述一个人在梦中度过一生,却在旅店里无奈醒来的故事。卢生三次科举不中,在客栈里等用饭时,沉沉睡去,经历了结婚、中状元、贬官、驱寇、封侯、赐死、免死、复官、拜相。卢生初心不再,同流合污,荣华富贵,人生也走到了尽头。老板来唤吃饭,他方知大梦一场。而一直游走于现实之外的清远道人,也就是操纵卢生梦境的“造梦人”,此时现身,度化卢生。

话剧《邯郸记》导演、广州话剧艺术中心董事长、艺术总监王筱頔告诉记者,该剧创作于2016年,是广州话剧艺术中心为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而创作的名著剧目。作为伦敦中国春节庆典文化活动的一部分,该剧走进了莎士比亚的故乡,并拉开了2018世界巡演的帷幕。

“回头笑,忙忙过了邯郸道……”被誉为京剧界"男高音"的关栋天饰演清远道人,仙声造梦,妙音成戏。

李贺女扮男装,反串演绎了卢生大起大落的一生。

驴、鸡、狗等动物角色,也幻成魔幻人物形象。一个个华服重彩,黄粱梦里走一遭。

世界顶级舞台造型设计师李锐丁,不仅继承了传统戏曲服装的精致,还将之转换成了全新的当代观感。

舞台上只有白幕横贯,抽象极简。白板上时而敞开一扇“任意门”,连接现实与虚幻。写意的舞台虚实变换,犹如时空之门。

《邯郸记》之所以能穿越古今,引发共鸣,一是因为它历经数百年仍能反应现实问题。

在中国文化史上,汤显祖是少见的富有哲学气质的文学家之一。王筱頔带领创作团队将其艺术语言和哲学思想进一步当代化, 《邯郸记》之所以有走出去的自信和底气,就是因为能从美学和哲学层面,反映全人类问题。“莎士比亚的作品一直享誉全球,也是因为他的作品能反映最广泛的人类问题。”

二是因为该剧巧妙地演绎了梦文化。文学创作中运用“梦”元素的历史可谓久远,但该剧的“梦”已不再单纯作为情节构成了,而是艺术技巧结构的具有多层次的“梦”,已经形成了一种梦体系、梦文化。虚实相生,打破梦幻与真实的时空限制,如同《盗梦空间》。

此外,该剧结构独特,采用两层叙事:一层是清远道人的冥思,一层是卢生的梦境。这种戏中戏,由情、梦、戏和人生交织而成。叙述者的话音从最隐晦的对存在和上帝的疑惑,转换到近乎喜剧般的游走于他笔下人物的内心;他注视着主人公,走入他的意识,倾听他,后又退身。剧终,卢生不听清远的点化,宁愿回到梦中。影子质疑本体,梦中人颠覆了造梦人的主宰身份。

清远道人其实就是汤显祖的影子,而卢生则是清远道人的影子——影子的影子。他也是导演、演员的影子,是我们所有观众的影子。不管他演的是谁,我们都觉得他在演自己,在演我们每一个人。

是梦、是戏、还是人生?写戏的汤显祖模糊了作者与角色的边界,戏中的清远道人模糊了造梦人与梦中人的边界,幕后的王筱頔模糊了戏与人生的边界。使得《邯郸记》在当下延续深刻的认知意义。

中国历代读书人大多经历了对功名的追求、苦痛、了悟的过程。大多数中国文人的理想人生模式是:少年游侠,中年游宦,老年游仙。

少年任侠使气,中年得意宦海,老来修仙求佛。古今同一梦,一生在梦与现实,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摇摆。一出《邯郸记》引起人们共鸣,引发人们思考:在科技化、网络化、全球化的“邯郸道”上,在追逐“成功”的路上,人们如何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求得心灵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