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5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当年的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如今开起了餐馆。中国网记者董小迪 摄
中国网新闻1月17日讯(记者 董小迪)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40多年来,国家农业发展经历了农业结构调整、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等多项探索,凤阳的农民也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中进行着新变革,开创着自己的新生活。
今年75岁的严金昌是当年大包干的带头人之一,现在,他和家人在小岗村开起了餐馆、超市、浴池,日子过得格外红火。对他来说,住楼房、开私家车这些此前难以想象的事都变成了现实。
“从泥巴路到柏油路,从没得吃到吃不完,我们的衣食住行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相信明天的生活会更美好。”严金昌说。
2018年1月16日,安徽省凤阳县大庙镇东陵村新农村建设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的草莓采摘园。中国网记者董小迪 摄
从单干到资金互助合作社:新形势下村民帮扶新探索
今年74岁的陈冠玉是安徽省凤阳县大庙镇东陵村新农村建设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十年前,村里号召村民以闲散资金入股的方式成立合作社,以便在社员遇到困难时,及时提供帮助。
“很多村民都是自己种自己的地,对合作社的概念不深。” 陈冠玉回忆,合作社成立之初,仅有20位社员,入股资金不足9万元,甚至没有地方办公,开会就在自己的家里。
即便如此,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仍然“不忘初心”,一面发放贷款帮扶有困难的社员、帮助村民创业,另一面利用剩余资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近十年的时间里,合作社共流转土地800余亩,包括经果林园、大棚草莓蔬菜、花卉苗木、高效农作物等,拥有现代化日光温室大棚一座,3组连栋大棚一座,钢架大棚100多个,初步形成了一个现代新型农业产业园。
2014年,合作社又加入了扶贫带动的新模式,除了为贫困户提供低价租金大棚,方便其创业外,还为他们提供应聘岗位,进一步增加收入。
“现在,我们有超过300名社员,股金也高达130多万,不少家庭虽然父母已经入股了,他们的孩子还会再申请入社,” 谈起合作社的发展,陈冠玉显得十分满意,“清华、北大等很多高校,还有其他省市的同志都来过我们社考察学习。”
谈及未来,陈冠玉满怀信心:“下一步,我们要利用优势继续发展集观光、旅游、采摘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同时还要优化产品、抓质量,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增加农民收入。”
2018年1月15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中国网记者董小迪 摄
从大包干到土地流转:新时代小岗振兴再出发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在全国率先实行大包干,成了农村改革中第一位“吃螃蟹”的人。今天,小岗村民在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三权分置等改革的同时也在摸索着新形式下的农村改革发展之道。
今年55岁的程夕兵是小岗村的种粮大户和致富带头人,面对大量因农户外出打工而被抛荒的农田,程夕兵看到了“土地流转”的发展前景。2014年,在家人的反对中,他搞起了土地流转、集中起来的规模化经营。
从起初的帮忙代种到2017年底的近600亩土地,三年的时间里,仅平整土地程夕兵就花掉了十几万元。在不断地探索中,他又发现,机械化不仅能减少人工费、节约成本,还可以解决天气限制的问题,增加利润。
“人工插秧,每人每天需要两百元甚至更多的支出。机械化后,一天可以插秧几十亩,几百亩地几天就可以完成,既省成本,又省时间。”程夕兵说。现在,除了施肥,他实现了从平整土地到育种、插秧、打农药、收割、烘干的全部机械化。
通过流转土地种植,程夕兵2017年上半年的收入已经达到了30万元。在他看来,土地流转给小岗村民带来的是更有保障的收益。
“现在我流转土地的价格是每亩400元,村民们通过流转土地每年能获得近千元的收入,与此同时,他们还能放手从事二三产业,获得更多机会。”程夕兵解释道。
未来,程夕兵计划打造一个农业产业链,从粮食种植、烘干、加工再到消费者的餐桌,实现一条龙服务,打造小岗粮食品牌,让消费者吃上绿色放心的粮食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