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建设好党、领导好国家,要从宽广视角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思考和把握,做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位高远、贯通内外、思想深邃,明确提出三个“一以贯之”的要求,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做的十九大报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到新的历史高度。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首先要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取得的宝贵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人民经过几十年浴血奋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进行改革开放这场伟大实践,才开辟的能让中国人民奔向光明前途的光辉道路。

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有机整体,进入新时代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一以贯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已有成就基础上,新时代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新时代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要凝聚全体中华儿女各方面力量,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推动我国更加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全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持续加强党的建设,是党领导全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迈向另一个胜利的法宝。党的十九大提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我们党作为十三亿人口大国的执政党,必须自身始终过硬,保持始终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

十九大提出的新目标,是要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过程中,既面临重要战略机遇,也面临凸显的各类矛盾,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改革发展稳定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都迫切要求我们党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党风廉政建设取得的卓越成就有目共睹。未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完成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更加要求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坚决抵制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放在三大攻坚战之首,彰显了党中央一贯的忧患意识,提醒我们时刻警醒,“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党在血风腥雨中诞生、摸索,在屡败屡战中不停追寻民族解放和国家复兴的光明前途。

当前,一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和民生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多短板,国家安全、社会矛盾和意识形态等领域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党和国家建设发展也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不仅需要勇气决心,更要有高强本领。党的十九大提出增强八个方面的执政本领,其中之一就是增强驾驭风险本领。要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困难,牢牢把握主动。

三个“一以贯之”是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的必然要求

“石阻山拦大江必定东流去,雪打霜侵梅花依旧向阳开。”十九大以历史的眼光、全球的视野,把握大势、总揽全局,锚定方位、举旗定向,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是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实现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其实质就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根本保障;实现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做到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才能保证目标任务实施顺利进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一以贯之”,紧密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结合,只有坚持三个“一以贯之”,才能更好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作者系中央党校政法部 李文静)